第9章(3 / 4)
我们谢太傅的个人生活,大略如此。《晋书》在评价了他一生的功业之后,对他这个奢华和无视礼法,也发表了看法。不过,虽然作者(不知是不是房玄龄)不能认同他,但却也能够理解他,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当时人们一直把王导和谢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江左两位“风流宰相”,不过谢安要更“文雅”。后来直到南齐,王丞相的后代尚书仆射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其实,也许在中国古代史上,论起宰相之风流,恐怕也没有人能出其右啊。这是一位“风流”到心里的人,他这“风流”,和外物并没有关系。
第八卷 千年的回响 --- 淝水鏊兵
引子温情谢将军
终于说到淝水之战。
首先得说,这个事儿实在是太大。不过,并不是这场战役有多大,却是这场战役的影响太大了,而这个影响,也并不是对东晋有多大,主要是对前秦太大了。那么,这场战争就引发了好多好多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去思考……不过,我们还是慢慢地来吧,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因为天下的事儿,每一件,它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不合理而存在,那是不可能啊。
引子:温情谢将军
“与妻书”
先说点儿轻松的事。应该说,在淝水之战里,我们谢玄将军,是扮演了最最重要的角色啊。这个也很自然,他一直是北府兵的统帅嘛,也不可能是别人。那么这段时间,从淮南之战歇战,作为徐兖刺史,他就一直在担当着守卫首都的任务,时常“游军在江淮之间”,密切地注视淮河北岸秦军的动向。不过,在这样紧张的对峙当中,他也还有自己的生活噢。
如果问,谢玄这辈子最大的爱好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垂钓!
他好像一生都对这项运动极感兴趣,后来,他放弃了北府兵权,到会稽自己的“始宁墅”幽居养病,也是常常靠垂钓来打发时光。在北府的这段时间,军务闲暇时,他也时不常就去放松一下,有一回,他想念在建康的妻子,就把自己钓来的鱼亲手腌制起来,还搞得挺精致,弄好后,就给妻子写了封信,连腌好的鱼一起送回去了。
这段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我们也正好可以看到,谢家子弟的另一个特点,他们都很温情,而且真情。这家风一传200年,他们宁可不要显赫的权势,也不做虚伪权变的事(可能想做也学不会了),虽然士族在日渐地衰败,但人家琅邪王氏的子弟仍然有很多都鱼游于官场之中,这能力比谢家人强多了。后来的谢家竟渐渐向另一方面发展,出了好几位诗人和琴家,最终孕育出了中国的山水诗篇。
两位大诗人的“渊源”
一说起,东晋最有名的大诗人,朋友们肯定会说,陶渊明!那第二呢,也无可争议,谢灵运!这里要说的这个故事,正是关于这两位的。其实,这两位了不起的人物,可还是有点儿关系的,这就是,陶渊明跟谢灵运的老爸谢涣,是好朋友。这件事儿,也正是发生在我们谢玄将军做这个徐兖刺史的时候,大约是在382年,就是淝水之战的前一年。
陶大诗人跟谢家,应该算做世交了,这是因为,陶渊明的父亲陶敏也曾经做过桓温的手下,一起跟谢玄共事。结果,两人一见面,谢玄就非常欣赏他,很快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陶敏后来生病死去,临终前就嘱咐妻子孟夫人:等渊明长大些,一定让他去投奔我的好朋友谢玄,把渊明托付给他,我在九泉之下,也就放心了。这时陶家门第不高,日子也过得艰难,到谢玄那儿去,也是陶渊明最好的出路了。
5年后,陶渊明到了17岁,就遵照父亲的遗言,赶到广陵,投奔谢玄。谢玄一见他,非常喜欢,准备请他给自己当参军。就先让他跟自己的儿子谢涣住在一起,每天一块儿读书、习武什么的。这个谢涣,就是我们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的老爹。其实,谢涣不是个聪明孩子,甚至有点呆头呆脑,这让谢玄一直不太满意。直到后来,谢灵运出生了,谢玄一瞧,哎呀,这孩子才几岁呀,就这么聪明伶俐,还有点儿鬼灵精怪,就感叹说,像我这样儿,还生出了谢涣这模样的,这谢涣居然能生出灵运这样的孩子!
不过,陶渊明的运气真是不好,还没住够一个月,他就得到家里传来的消息,说母亲病危,让他快回去。他只好辞别谢玄,回家去了。然后几年,他就为母亲守丧。淝水之战后两年,谢玄辞去了军职,不久又去世。谢涣给陶渊明写信来,告诉他这个消息。陶渊明也一下儿没有了出路,后来好一段时间都没有出仕……
第一章不得不发动的战争
淝水之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啊。所以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总结一下儿,关于这场战争的疑问,比较大的主要是两个:
1.前秦号称百万大军,怎么可能被东晋8万北府兵打败?
2.淝水之战打败了,为什么前秦整个国家就跟着崩溃了?
更细节点儿的,还有:
1.如果前秦真有这么大优势的话,为什么战前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劝苻坚不要攻晋?
2.淝水之战前线战败,那后面的秦军主力呢?为什么一下子就都不见了?
……
我们把这个事儿慢慢说完,那么这些疑问,自然也就有了答案。在这之前,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许看上去挺平常,但它们对这场战争,还有对战后前秦这个国家的命运,都几乎是起着决定作用啊。
人口和民族
这个问题可是最最重要的。
它几乎是淝水之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战后前秦国家崩溃的真正原因。这里说的这个“淝水之战是不得不发动的战争”,也是由此而来。
那么就来看一看,当时前秦的人口和民族,大致是个什么样子。 ↑返回顶部↑
当时人们一直把王导和谢安相提并论,称他们是江左两位“风流宰相”,不过谢安要更“文雅”。后来直到南齐,王丞相的后代尚书仆射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其实,也许在中国古代史上,论起宰相之风流,恐怕也没有人能出其右啊。这是一位“风流”到心里的人,他这“风流”,和外物并没有关系。
第八卷 千年的回响 --- 淝水鏊兵
引子温情谢将军
终于说到淝水之战。
首先得说,这个事儿实在是太大。不过,并不是这场战役有多大,却是这场战役的影响太大了,而这个影响,也并不是对东晋有多大,主要是对前秦太大了。那么,这场战争就引发了好多好多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去思考……不过,我们还是慢慢地来吧,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因为天下的事儿,每一件,它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不合理而存在,那是不可能啊。
引子:温情谢将军
“与妻书”
先说点儿轻松的事。应该说,在淝水之战里,我们谢玄将军,是扮演了最最重要的角色啊。这个也很自然,他一直是北府兵的统帅嘛,也不可能是别人。那么这段时间,从淮南之战歇战,作为徐兖刺史,他就一直在担当着守卫首都的任务,时常“游军在江淮之间”,密切地注视淮河北岸秦军的动向。不过,在这样紧张的对峙当中,他也还有自己的生活噢。
如果问,谢玄这辈子最大的爱好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垂钓!
他好像一生都对这项运动极感兴趣,后来,他放弃了北府兵权,到会稽自己的“始宁墅”幽居养病,也是常常靠垂钓来打发时光。在北府的这段时间,军务闲暇时,他也时不常就去放松一下,有一回,他想念在建康的妻子,就把自己钓来的鱼亲手腌制起来,还搞得挺精致,弄好后,就给妻子写了封信,连腌好的鱼一起送回去了。
这段故事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我们也正好可以看到,谢家子弟的另一个特点,他们都很温情,而且真情。这家风一传200年,他们宁可不要显赫的权势,也不做虚伪权变的事(可能想做也学不会了),虽然士族在日渐地衰败,但人家琅邪王氏的子弟仍然有很多都鱼游于官场之中,这能力比谢家人强多了。后来的谢家竟渐渐向另一方面发展,出了好几位诗人和琴家,最终孕育出了中国的山水诗篇。
两位大诗人的“渊源”
一说起,东晋最有名的大诗人,朋友们肯定会说,陶渊明!那第二呢,也无可争议,谢灵运!这里要说的这个故事,正是关于这两位的。其实,这两位了不起的人物,可还是有点儿关系的,这就是,陶渊明跟谢灵运的老爸谢涣,是好朋友。这件事儿,也正是发生在我们谢玄将军做这个徐兖刺史的时候,大约是在382年,就是淝水之战的前一年。
陶大诗人跟谢家,应该算做世交了,这是因为,陶渊明的父亲陶敏也曾经做过桓温的手下,一起跟谢玄共事。结果,两人一见面,谢玄就非常欣赏他,很快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陶敏后来生病死去,临终前就嘱咐妻子孟夫人:等渊明长大些,一定让他去投奔我的好朋友谢玄,把渊明托付给他,我在九泉之下,也就放心了。这时陶家门第不高,日子也过得艰难,到谢玄那儿去,也是陶渊明最好的出路了。
5年后,陶渊明到了17岁,就遵照父亲的遗言,赶到广陵,投奔谢玄。谢玄一见他,非常喜欢,准备请他给自己当参军。就先让他跟自己的儿子谢涣住在一起,每天一块儿读书、习武什么的。这个谢涣,就是我们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的老爹。其实,谢涣不是个聪明孩子,甚至有点呆头呆脑,这让谢玄一直不太满意。直到后来,谢灵运出生了,谢玄一瞧,哎呀,这孩子才几岁呀,就这么聪明伶俐,还有点儿鬼灵精怪,就感叹说,像我这样儿,还生出了谢涣这模样的,这谢涣居然能生出灵运这样的孩子!
不过,陶渊明的运气真是不好,还没住够一个月,他就得到家里传来的消息,说母亲病危,让他快回去。他只好辞别谢玄,回家去了。然后几年,他就为母亲守丧。淝水之战后两年,谢玄辞去了军职,不久又去世。谢涣给陶渊明写信来,告诉他这个消息。陶渊明也一下儿没有了出路,后来好一段时间都没有出仕……
第一章不得不发动的战争
淝水之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团啊。所以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总结一下儿,关于这场战争的疑问,比较大的主要是两个:
1.前秦号称百万大军,怎么可能被东晋8万北府兵打败?
2.淝水之战打败了,为什么前秦整个国家就跟着崩溃了?
更细节点儿的,还有:
1.如果前秦真有这么大优势的话,为什么战前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劝苻坚不要攻晋?
2.淝水之战前线战败,那后面的秦军主力呢?为什么一下子就都不见了?
……
我们把这个事儿慢慢说完,那么这些疑问,自然也就有了答案。在这之前,有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许看上去挺平常,但它们对这场战争,还有对战后前秦这个国家的命运,都几乎是起着决定作用啊。
人口和民族
这个问题可是最最重要的。
它几乎是淝水之战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战后前秦国家崩溃的真正原因。这里说的这个“淝水之战是不得不发动的战争”,也是由此而来。
那么就来看一看,当时前秦的人口和民族,大致是个什么样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