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1 / 4)
俞恒是俞皇后嫡亲的兄弟,名正言顺的国舅爷,他完全不必在意贾雨村的反应如何。
贾雨村瞠目结舌,面对旁人望过来的讥嘲目光,顿时涨红了脸,又气又恨。
可巧忠顺王爷路过,站住脚听到了几句,遂打了个呵欠,伸了个懒腰,笑眯眯地说道:“贾大司马,我们俞公爷一向洁身自好,可没有那些腌臜心思,成婚在即,贾大司马如此,岂非不识时务?或者,贾大司马压根儿不曾将林俞两府放在眼里?依本王看,府上的养女,竟是贾大司马自己留在房中使唤罢,想来没有会挑贾大司马的不是,贾大司马也能得趣!毕竟贾大司马不在意礼数,贱妾都能扶正,何况养女乎?”
此言一出,众人皆笑。
但凡规矩严谨的公卿之家,即使再胡闹,都不会以妾为妻,妻亡后,亦不会扶正妾室,而是另娶填房,唯有贾雨村这样根基浅薄的暴发之家才会在妻子死后,扶正妾室,竟和一干明媒正娶的诰命夫人同列,谁家不厌恶非常?除了有求贾雨村的,谁都不愿与之相交。
妾室扶正虽非罪过,但是终究不体面。
何况,所谓的养女,谁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和养女厮混的官员不知凡几,与其说是养女,不如说是家养的妓子,不过养女的说法体面些,纵如此,糟烂其中,不仅自己收用,而且还能用来送人。忠顺王爷如此言语,就是因为府上就收了不少官员的养女。
太上皇到了晚年,诸事顺心,不对朝廷之事指手画脚,却起了含饴弄孙的心思,当年在位时不曾表白出对其他儿子的慈爱,此时反倒用了心,尤其喜爱忠顺王爷,常叫到宫中作伴,因此贾雨村敢得罪朝中所有官员,唯独不敢得罪忠顺王爷,闻言,唯有诺诺。
忠顺王爷暗暗冷笑,真是不知死活!
别看他贵为亲王,可是他手里不掌权柄,唯知享乐,对于林如海和俞恒这翁婿二人,他都只有交好的道理,不敢轻易得罪,因为他知道在长庆帝心里,自己即使是嫡亲的兄弟,也比不上这两位肱骨之臣,偏这个贾雨村竟因嫉恨而欲生事。他也不想想,林如海此人最看重谁?不是妻子,也不是儿子,而是这个从出生就娇生惯养的女儿。
抬脚往车轿处走去,忠顺王爷打算回去挑几件好东西,等到黛玉出阁时,令王妃与她添妆,总不能比别人家显得简薄不是!
却说俞恒虽有权势,但是很注重分寸,除了亲友岳家外,极少和群臣结交,也不大来往,平素红白喜事多不亲去,可以说,他在朝堂中的友人,比林如海和林睿还少几倍,甚至和两位叔叔都不亲。盖因此故,更受长庆帝倚重。
长庆帝当他如同儿子一般,对他的看重甚至胜过太子,得知此信,便将他叫到跟前,问道:“听说贾雨村那厮生了些见不得人的心思,欲送美婢与你?”
长庆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贾雨村的厌恶。他本来想着有这么一个人代替窦晨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不介意贾雨村在朝中的种种行为,毕竟他弹劾群臣后,令群臣不敢懈怠,不敢生事,也是一桩好事,而且治罪与否都要由自己批阅后,自己不准其奏,便对群臣无碍。可是,他不能容忍这人如此险恶地算计到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和小舅子身上。
俞恒点头道:“原来陛下已经知道了。”
他沉默寡言惯了,对此事却很上心,他不愿黛玉因此事烦恼,虽然自己没有接受贾雨村赠婢的心思,但是让黛玉知道后心里定然不舒坦,他如何舍得?于是他直言对长庆帝道:“贾雨村此人,陛下还留着么?本来我觉得顾明这样的人物已是十分凉薄了,不敢与之相交,不曾想贾雨村更胜一筹,比之顾明,更加不知羞耻!”
有治国的才干,偏偏没有为民的刚正,倒有几分暗合贾宝玉曾说的国贼禄鬼之流。
长庆帝闻言莞尔,温言道:“再过些日子你就要成亲了,不必为这些事费心,朕自有处置。近来你将手里的事务和副官交接一下,进了八月朕放你两个月的假。”
俞恒连忙谢恩。
随后,长庆帝又命马平从自己私库中取出一对各重九十九两的龙凤呈祥赤金如意,两幅名家真迹的字画,一套五彩组合的陈设花瓶,一套春夏秋冬四季的乌木笔筒,一块双龙抱珠的澄泥砚,并各色彩缎宫绸二十匹,亲自送往林家,给黛玉添妆。
谢恩后,林如海听说长庆帝已见过俞恒,面上便现出三分笑意。
消息往往传得飞快,何况贾雨村和俞恒说话时正值下朝之际,许多官员皆在,更传得人尽皆知。满朝文武除了顾明等寥寥数人外,谁不厌恶贾雨村?得知贾雨村得罪了林如海和俞恒,心里暗暗称快,只盼林如海和俞恒出手料理这个奸猾小人。
不想林如海虽怒,但是很沉得住气,半点动作都没有,没有像别人想的那样出手。
旁人纳闷之际,林如海已是胸有成竹。
曾经因知晓贾雨村贫贱之事然后被贾雨村寻个不是打发了的那个门子现今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月余后便可抵达京城。
门子一至,贾雨村必将难保。
因英莲平安无事,那个门子未曾给贾雨村出谋划策胡乱判决冯渊被打死一案,但是他熟知贾雨村的旧事,人又机变,靠着护官符走到了贾雨村跟前,本想博个富贵,谁承想贾雨村恐他说出自己贫贱的过往,反倒将其发配。
这么一来,纵无英莲,那个门子亦和前世命运相同。
门子凭着本事,竟在流放之地攀上了一门权贵,不仅脱了籍,还做了一个掌管流放之人的小差役。这位权贵偏和京城中的一位官宦有亲,闻得贾雨村弹劾了自家亲戚,顿时想起昔日门子的来历,立刻就修书一封进京,得到允许后,令门子进京指证贾雨村。
诬陷良民,徇私枉法,这一桩罪名儿贾雨村无论如何都躲不过。 ↑返回顶部↑
贾雨村瞠目结舌,面对旁人望过来的讥嘲目光,顿时涨红了脸,又气又恨。
可巧忠顺王爷路过,站住脚听到了几句,遂打了个呵欠,伸了个懒腰,笑眯眯地说道:“贾大司马,我们俞公爷一向洁身自好,可没有那些腌臜心思,成婚在即,贾大司马如此,岂非不识时务?或者,贾大司马压根儿不曾将林俞两府放在眼里?依本王看,府上的养女,竟是贾大司马自己留在房中使唤罢,想来没有会挑贾大司马的不是,贾大司马也能得趣!毕竟贾大司马不在意礼数,贱妾都能扶正,何况养女乎?”
此言一出,众人皆笑。
但凡规矩严谨的公卿之家,即使再胡闹,都不会以妾为妻,妻亡后,亦不会扶正妾室,而是另娶填房,唯有贾雨村这样根基浅薄的暴发之家才会在妻子死后,扶正妾室,竟和一干明媒正娶的诰命夫人同列,谁家不厌恶非常?除了有求贾雨村的,谁都不愿与之相交。
妾室扶正虽非罪过,但是终究不体面。
何况,所谓的养女,谁不知道其中的门道?和养女厮混的官员不知凡几,与其说是养女,不如说是家养的妓子,不过养女的说法体面些,纵如此,糟烂其中,不仅自己收用,而且还能用来送人。忠顺王爷如此言语,就是因为府上就收了不少官员的养女。
太上皇到了晚年,诸事顺心,不对朝廷之事指手画脚,却起了含饴弄孙的心思,当年在位时不曾表白出对其他儿子的慈爱,此时反倒用了心,尤其喜爱忠顺王爷,常叫到宫中作伴,因此贾雨村敢得罪朝中所有官员,唯独不敢得罪忠顺王爷,闻言,唯有诺诺。
忠顺王爷暗暗冷笑,真是不知死活!
别看他贵为亲王,可是他手里不掌权柄,唯知享乐,对于林如海和俞恒这翁婿二人,他都只有交好的道理,不敢轻易得罪,因为他知道在长庆帝心里,自己即使是嫡亲的兄弟,也比不上这两位肱骨之臣,偏这个贾雨村竟因嫉恨而欲生事。他也不想想,林如海此人最看重谁?不是妻子,也不是儿子,而是这个从出生就娇生惯养的女儿。
抬脚往车轿处走去,忠顺王爷打算回去挑几件好东西,等到黛玉出阁时,令王妃与她添妆,总不能比别人家显得简薄不是!
却说俞恒虽有权势,但是很注重分寸,除了亲友岳家外,极少和群臣结交,也不大来往,平素红白喜事多不亲去,可以说,他在朝堂中的友人,比林如海和林睿还少几倍,甚至和两位叔叔都不亲。盖因此故,更受长庆帝倚重。
长庆帝当他如同儿子一般,对他的看重甚至胜过太子,得知此信,便将他叫到跟前,问道:“听说贾雨村那厮生了些见不得人的心思,欲送美婢与你?”
长庆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贾雨村的厌恶。他本来想着有这么一个人代替窦晨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不介意贾雨村在朝中的种种行为,毕竟他弹劾群臣后,令群臣不敢懈怠,不敢生事,也是一桩好事,而且治罪与否都要由自己批阅后,自己不准其奏,便对群臣无碍。可是,他不能容忍这人如此险恶地算计到自己最信任的臣子和小舅子身上。
俞恒点头道:“原来陛下已经知道了。”
他沉默寡言惯了,对此事却很上心,他不愿黛玉因此事烦恼,虽然自己没有接受贾雨村赠婢的心思,但是让黛玉知道后心里定然不舒坦,他如何舍得?于是他直言对长庆帝道:“贾雨村此人,陛下还留着么?本来我觉得顾明这样的人物已是十分凉薄了,不敢与之相交,不曾想贾雨村更胜一筹,比之顾明,更加不知羞耻!”
有治国的才干,偏偏没有为民的刚正,倒有几分暗合贾宝玉曾说的国贼禄鬼之流。
长庆帝闻言莞尔,温言道:“再过些日子你就要成亲了,不必为这些事费心,朕自有处置。近来你将手里的事务和副官交接一下,进了八月朕放你两个月的假。”
俞恒连忙谢恩。
随后,长庆帝又命马平从自己私库中取出一对各重九十九两的龙凤呈祥赤金如意,两幅名家真迹的字画,一套五彩组合的陈设花瓶,一套春夏秋冬四季的乌木笔筒,一块双龙抱珠的澄泥砚,并各色彩缎宫绸二十匹,亲自送往林家,给黛玉添妆。
谢恩后,林如海听说长庆帝已见过俞恒,面上便现出三分笑意。
消息往往传得飞快,何况贾雨村和俞恒说话时正值下朝之际,许多官员皆在,更传得人尽皆知。满朝文武除了顾明等寥寥数人外,谁不厌恶贾雨村?得知贾雨村得罪了林如海和俞恒,心里暗暗称快,只盼林如海和俞恒出手料理这个奸猾小人。
不想林如海虽怒,但是很沉得住气,半点动作都没有,没有像别人想的那样出手。
旁人纳闷之际,林如海已是胸有成竹。
曾经因知晓贾雨村贫贱之事然后被贾雨村寻个不是打发了的那个门子现今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月余后便可抵达京城。
门子一至,贾雨村必将难保。
因英莲平安无事,那个门子未曾给贾雨村出谋划策胡乱判决冯渊被打死一案,但是他熟知贾雨村的旧事,人又机变,靠着护官符走到了贾雨村跟前,本想博个富贵,谁承想贾雨村恐他说出自己贫贱的过往,反倒将其发配。
这么一来,纵无英莲,那个门子亦和前世命运相同。
门子凭着本事,竟在流放之地攀上了一门权贵,不仅脱了籍,还做了一个掌管流放之人的小差役。这位权贵偏和京城中的一位官宦有亲,闻得贾雨村弹劾了自家亲戚,顿时想起昔日门子的来历,立刻就修书一封进京,得到允许后,令门子进京指证贾雨村。
诬陷良民,徇私枉法,这一桩罪名儿贾雨村无论如何都躲不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