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1 / 4)
他排出了十多张试卷,说道,“这些师兄,多数都是因为宜阳书院考中的人数多,因此特地前来就学,平时观其言行,在朝事上并无什么见解,平生志向大约就是中进士做官,因此和先生的关系也没那么紧密,当然师徒之谊仍有,但要说为宋学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却是不可能的了。”
官家此时,听得已经很认真了,他插口道,“也就是为做官而做官的官蠹,唔,这样的人,自然处处都是不少见的。”
虽然这种人也是国朝官员的重要构成部分,但被陈珚如此指出以后,他们仕途的起点,肯定要比薛汉福等人更为艰难了,虽然皇帝不会喜欢学派烙印太明显的臣子,但这种胸无大志,只想着中进士做官的平庸之辈,却更是不被他所待见。男子汉大丈夫,连志向都立不成,还能做成什么事?
其实这里有几个师兄,和陈珚关系还是不错的,他心中略有歉意,但却并不浓重:这也是形格势禁,不得不为,虽然因为他几句话,这些人的仕途可能开局不利。但也比皇帝被宋学过快的崛起势头吓到,宋学派全面受到打击压制来得好。以皇帝的记性和繁忙程度,几年后根本不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届时薛汉福等混得比较好的同榜同学就可以发挥作用,拉他们一把了。
宋学一班学生,尖子生和中等生都被排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打击的差生对象,陈珚把几张卷子叠起来递给官家,笑道,“至于这几位师兄,都是宰执之后,在校时和我往来甚密,不过他们到书院读书,多数都是家人的安排,因为北党和宋学闹翻,现在多数已经不在书院了。算不上是宋学门人,目前投到哪一边,我不太清楚。”
“北党和宜阳先生之间,已经到如此地步了?”官家有几分吃惊,“甚至连门人都要叛了出去?”
在士人之间,叛出学派是很严重的事情,当然,因为宋学和北学其余学派的亲密关系,这些事的影响还不会太大,陈珚如实道,“说叛门也算不上吧,虽然宋学被唤作是宋学,但和先生志同道合的还有好几位先生,就我所知,这些衙内多数都去了曾家书院继续读书。说起来,曾家和宋家也算是儿女亲家,在学术上,不算是叛门。”
政治上,他没有明说,只是让官家自己琢磨弦外之音:学术上不算是背叛,那么政治上呢?看来,宜阳书院和北党决裂以后,北党是有意捧起曾家,以此来打压宜阳书院。而身处南学和北党的联合打压之中,宜阳书院现在的日子,只怕不会很好过。
南学对宜阳书院的压制,官家心里应该是有数的,但北党对宜阳书院如此的打压,应当能对他造成震动。陈珚一番说话,其实为的就是此刻,见官家沉吟不语,他行若无事,又翻了四十多张卷子出来,笑道,“这些就都是我在京城时认识的朋友了——姨父您也知道,我得了闲喜欢四处乱走,国子监也是去过的,当然还有如今诸执政家中的衙内,也有些熟识,只是比不上方才的那些师兄而已。方才我还看到好些眼熟的名字,似乎也都是姜相公的学生,这南学可谓是人才济济——说来也要恭喜姨父,毕竟不论南学北学,又或是宋学,最终,还不都是您的臣子么?”
他又指出南学的几位俊才,也是不吝惜夸奖之词。官家听得倒是心不在焉:他素来关心文事,对于京城国子监中的才子,乃至是诸高官家的俊彦子弟,其实也有依稀印象,再加上皇城兵马司的作用,陈珚所说的这些事,对他来说其实不算新鲜。再说,这些人家中都有靠山,得职也不会太差,至于日后前途如何,自然是由其在任上的表现来决定。
陈珚见官家渐渐有些走神,话锋一转,便谈起了自己和一些衙内的少年恩怨,“这位吴衙内,就在我离京前半个月,险些还要把我的牙齿打掉……”
他一面说,一面把该人的卷子送到官家跟前,官家如今倒是听得津津有味,呵呵笑道,“你们啊,真是少年轻狂,若是真打掉了,说不得又要来我这里讨象牙回去补。”
陈珚适才已经翻到了李文叔的卷子,也是不惊反喜:若是他这一科没考中,几年后自己还真未必想得起来要收拾他。他有意把李文叔的卷子留到了最后一张,把前面人的故事都说完了,此时方才拿起李文叔的卷子,做沉吟状,“至于这位师兄,和我的恩怨就要大些了……”
官家本来听得入神,此时不由追问,“怎么个*?”
“他亦是宜阳书院的学生,只是钟情先生家的三娘,又因为我跟着表兄一道,去宋家拜访了几回,和宋三娘也还算说得上话。因此自初识起,便对我十分忌惮,”陈珚皱眉道,“先是离间我和颜衙内,意图挑拨颜衙内来对付我,后来被我识破,教训了他几回,两人关系越来越僵……最后一次,他乘着大家游猎,竟是想要发弓射我……”
陈珚之所以叫皇帝姨丈而非堂伯,便是因为皇帝和皇后感情极好,觉得陈珚叫他姨丈,更显得亲近——其实以此也可看出他对陈珚的疼爱了,否则若是寻常的宗室子侄,又怎么会想到此事?福王家十多个儿子,也就陈珚混上了‘姨丈’这个称呼,先听着李文叔挑拨离间等事体,官家还能当个玩笑,后来听到引弓欲射一事,饶是他素来好脾气,也不禁沉下脸来,怒道,“荒唐!李家怎么出了这么个不肖子弟?”
陈珚反而回头宽慰官家,“究竟也没有真凭实据,也许是我有所误会。此人虽然人品有些瑕疵,但也不是不能使用,不论君子小人,都有可驱使的地方么……”
“你什么都好,只是性子太软了些。”官家却是摇头道,“旁人欺压你,你也都自己受了,不说回来和家人诉苦,就是家人要帮你出气,你都还要拦着,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此人竟敢谋害天潢贵胄,若有凭据,他全家人都要被牵连,即使如此,此人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他略微沉吟片刻,便道,“此事你不可再过问了,交由姨父来办,更不能再为这李家子求情。”
陈珚早知官家会如此反应,他更是隐隐猜测到,官家对于他在宫学中所受的待遇,应该的确是心知肚明,更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从贤明太子到官家,其实都是一副护短的性子,自己越是容让,他们就越是不舒坦。姜相公要么是不够了解官家,要么,就是不在乎官家的感受,否则也万不会如此露骨地为难自己。
“这……甥儿依了姨丈便是。”他露出为难之色,但终究还是答应下来,仿似为了活跃气氛,又笑道,“您瞧,其实宋先生也不是全然明察秋毫,李师兄这个奸佞,他就没觉察出来,虽不说当成心腹弟子,但也还让他在书院就学。可见坊间许多关于宋学的传言,也是神化了,哪里都有好人坏人、英才庸才,宋学、南学,哪个能例外呢?”
说到坊间对宋学的神化,他的语气格外多带了几分不以为然。官家被逗得也是轻笑,“还当你对宋学推崇备至,如今看来却倒还和以前一样不知天高地厚,谁也不能让你心服。”
陈珚这回说得倒都是心里话,“甥儿对儒学也便是如此而已,说穿了,什么宋学、南学,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用罢了,终究外圣内王,儒家之道,就是千变万化,也终究不可能真正以此治国。”
官家笑着隔空点了点陈珚,“胡话,这话若传到外头,你的几个老师怕都要对你大失所望了。”
他沉吟片刻,又问,“以你看,今科状元,点宋三合适么?”
陈珚脑子急速转动,口中却并不停息太久,而是仿佛理所当然地道,“当日点宋大合适,今日点宋三,应当也合适吧?”
官家微微一怔,终于被陈珚逗得大笑,陈珚听着他的笑声,暗暗松了口气,这才是发觉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冷汗:“今晚以后,先生那边的压力应当能小一些吧,就不知道姨丈会不会召先生进京了……”
虽然知道宋先生即使进京,也未必会带上宋竹,但他依然不免又是久违地想起了宋三娘:“她定亲了没有呢?去年到今年,一直都是多事之秋,也许是还没有,若是如此,说不定先生也会带上她呢……”
但这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就被陈珚掐灭在了心底,他重又收摄了全副心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和皇帝的对话中去。
第65章 外合 ↑返回顶部↑
官家此时,听得已经很认真了,他插口道,“也就是为做官而做官的官蠹,唔,这样的人,自然处处都是不少见的。”
虽然这种人也是国朝官员的重要构成部分,但被陈珚如此指出以后,他们仕途的起点,肯定要比薛汉福等人更为艰难了,虽然皇帝不会喜欢学派烙印太明显的臣子,但这种胸无大志,只想着中进士做官的平庸之辈,却更是不被他所待见。男子汉大丈夫,连志向都立不成,还能做成什么事?
其实这里有几个师兄,和陈珚关系还是不错的,他心中略有歉意,但却并不浓重:这也是形格势禁,不得不为,虽然因为他几句话,这些人的仕途可能开局不利。但也比皇帝被宋学过快的崛起势头吓到,宋学派全面受到打击压制来得好。以皇帝的记性和繁忙程度,几年后根本不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届时薛汉福等混得比较好的同榜同学就可以发挥作用,拉他们一把了。
宋学一班学生,尖子生和中等生都被排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打击的差生对象,陈珚把几张卷子叠起来递给官家,笑道,“至于这几位师兄,都是宰执之后,在校时和我往来甚密,不过他们到书院读书,多数都是家人的安排,因为北党和宋学闹翻,现在多数已经不在书院了。算不上是宋学门人,目前投到哪一边,我不太清楚。”
“北党和宜阳先生之间,已经到如此地步了?”官家有几分吃惊,“甚至连门人都要叛了出去?”
在士人之间,叛出学派是很严重的事情,当然,因为宋学和北学其余学派的亲密关系,这些事的影响还不会太大,陈珚如实道,“说叛门也算不上吧,虽然宋学被唤作是宋学,但和先生志同道合的还有好几位先生,就我所知,这些衙内多数都去了曾家书院继续读书。说起来,曾家和宋家也算是儿女亲家,在学术上,不算是叛门。”
政治上,他没有明说,只是让官家自己琢磨弦外之音:学术上不算是背叛,那么政治上呢?看来,宜阳书院和北党决裂以后,北党是有意捧起曾家,以此来打压宜阳书院。而身处南学和北党的联合打压之中,宜阳书院现在的日子,只怕不会很好过。
南学对宜阳书院的压制,官家心里应该是有数的,但北党对宜阳书院如此的打压,应当能对他造成震动。陈珚一番说话,其实为的就是此刻,见官家沉吟不语,他行若无事,又翻了四十多张卷子出来,笑道,“这些就都是我在京城时认识的朋友了——姨父您也知道,我得了闲喜欢四处乱走,国子监也是去过的,当然还有如今诸执政家中的衙内,也有些熟识,只是比不上方才的那些师兄而已。方才我还看到好些眼熟的名字,似乎也都是姜相公的学生,这南学可谓是人才济济——说来也要恭喜姨父,毕竟不论南学北学,又或是宋学,最终,还不都是您的臣子么?”
他又指出南学的几位俊才,也是不吝惜夸奖之词。官家听得倒是心不在焉:他素来关心文事,对于京城国子监中的才子,乃至是诸高官家的俊彦子弟,其实也有依稀印象,再加上皇城兵马司的作用,陈珚所说的这些事,对他来说其实不算新鲜。再说,这些人家中都有靠山,得职也不会太差,至于日后前途如何,自然是由其在任上的表现来决定。
陈珚见官家渐渐有些走神,话锋一转,便谈起了自己和一些衙内的少年恩怨,“这位吴衙内,就在我离京前半个月,险些还要把我的牙齿打掉……”
他一面说,一面把该人的卷子送到官家跟前,官家如今倒是听得津津有味,呵呵笑道,“你们啊,真是少年轻狂,若是真打掉了,说不得又要来我这里讨象牙回去补。”
陈珚适才已经翻到了李文叔的卷子,也是不惊反喜:若是他这一科没考中,几年后自己还真未必想得起来要收拾他。他有意把李文叔的卷子留到了最后一张,把前面人的故事都说完了,此时方才拿起李文叔的卷子,做沉吟状,“至于这位师兄,和我的恩怨就要大些了……”
官家本来听得入神,此时不由追问,“怎么个*?”
“他亦是宜阳书院的学生,只是钟情先生家的三娘,又因为我跟着表兄一道,去宋家拜访了几回,和宋三娘也还算说得上话。因此自初识起,便对我十分忌惮,”陈珚皱眉道,“先是离间我和颜衙内,意图挑拨颜衙内来对付我,后来被我识破,教训了他几回,两人关系越来越僵……最后一次,他乘着大家游猎,竟是想要发弓射我……”
陈珚之所以叫皇帝姨丈而非堂伯,便是因为皇帝和皇后感情极好,觉得陈珚叫他姨丈,更显得亲近——其实以此也可看出他对陈珚的疼爱了,否则若是寻常的宗室子侄,又怎么会想到此事?福王家十多个儿子,也就陈珚混上了‘姨丈’这个称呼,先听着李文叔挑拨离间等事体,官家还能当个玩笑,后来听到引弓欲射一事,饶是他素来好脾气,也不禁沉下脸来,怒道,“荒唐!李家怎么出了这么个不肖子弟?”
陈珚反而回头宽慰官家,“究竟也没有真凭实据,也许是我有所误会。此人虽然人品有些瑕疵,但也不是不能使用,不论君子小人,都有可驱使的地方么……”
“你什么都好,只是性子太软了些。”官家却是摇头道,“旁人欺压你,你也都自己受了,不说回来和家人诉苦,就是家人要帮你出气,你都还要拦着,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此人竟敢谋害天潢贵胄,若有凭据,他全家人都要被牵连,即使如此,此人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他略微沉吟片刻,便道,“此事你不可再过问了,交由姨父来办,更不能再为这李家子求情。”
陈珚早知官家会如此反应,他更是隐隐猜测到,官家对于他在宫学中所受的待遇,应该的确是心知肚明,更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从贤明太子到官家,其实都是一副护短的性子,自己越是容让,他们就越是不舒坦。姜相公要么是不够了解官家,要么,就是不在乎官家的感受,否则也万不会如此露骨地为难自己。
“这……甥儿依了姨丈便是。”他露出为难之色,但终究还是答应下来,仿似为了活跃气氛,又笑道,“您瞧,其实宋先生也不是全然明察秋毫,李师兄这个奸佞,他就没觉察出来,虽不说当成心腹弟子,但也还让他在书院就学。可见坊间许多关于宋学的传言,也是神化了,哪里都有好人坏人、英才庸才,宋学、南学,哪个能例外呢?”
说到坊间对宋学的神化,他的语气格外多带了几分不以为然。官家被逗得也是轻笑,“还当你对宋学推崇备至,如今看来却倒还和以前一样不知天高地厚,谁也不能让你心服。”
陈珚这回说得倒都是心里话,“甥儿对儒学也便是如此而已,说穿了,什么宋学、南学,需要的时候拿来用用罢了,终究外圣内王,儒家之道,就是千变万化,也终究不可能真正以此治国。”
官家笑着隔空点了点陈珚,“胡话,这话若传到外头,你的几个老师怕都要对你大失所望了。”
他沉吟片刻,又问,“以你看,今科状元,点宋三合适么?”
陈珚脑子急速转动,口中却并不停息太久,而是仿佛理所当然地道,“当日点宋大合适,今日点宋三,应当也合适吧?”
官家微微一怔,终于被陈珚逗得大笑,陈珚听着他的笑声,暗暗松了口气,这才是发觉自己已经出了一身冷汗:“今晚以后,先生那边的压力应当能小一些吧,就不知道姨丈会不会召先生进京了……”
虽然知道宋先生即使进京,也未必会带上宋竹,但他依然不免又是久违地想起了宋三娘:“她定亲了没有呢?去年到今年,一直都是多事之秋,也许是还没有,若是如此,说不定先生也会带上她呢……”
但这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就被陈珚掐灭在了心底,他重又收摄了全副心神,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和皇帝的对话中去。
第65章 外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