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2 / 4)
各种可供出口的手工业作坊,在开海禁之后,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在沿海各地被商贾们筹建了起来,吸纳了大量失地的农民成为职业工人,这样也使得地方的流民数量大量减少,减轻了地方官府的管理压力。
总之开海禁这一件事,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带动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产业,从源头到终端,吸纳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且产出了巨大的效益。
老百姓就这么容易伺候,只要找到一口饭吃不至于活活饿死,绝少有人抄刀子去玩儿命的,而工商业的突然爆发,则吸纳了大量的闲散人力,并且补贴了一些穷人的家用,虽然开海禁时间还不长,可是这方面的好处已经在各地都体验到了。
而大明许多传统手工业技术以及产品,这个时候在世界各地都是被追捧的对象,只要找对路子,投资建立工坊,差不多都能趁机赚的盆满钵满。
同样作为规则的制定者的海狼集团,在这样的开海禁的大潮之中,肯定也是受益匪浅,他们把持着几乎所有海上的商路,不管是价格还是交易方式,都要海狼集团牵头说了算,谁要是坏规矩,想要以规定的价格出货,那么对不起,这家商贾铁定马上就会被踢出局,以后就别想再在海上混了。
于孝天作为海狼集团的所有者,当然也是赚的盆满钵满,这也是他腰杆子硬气的原因,只要他愿意花钱,那么就算是户部拿不出钱,他自己也可以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单单是崇祯十二年到十三年他掌权的这一年之中,他在北方以及中原一带,投资建立各种工厂作坊,就投入了三百多万两银子。
这些银子表面上来看,并没有被拿去赈灾,但是当这些资金流入到社会之后,最终还是分散到了很多人手中,并且吸纳了大量闲散或者失地以及受灾的灾民,到各个工坊之中做工,这样同样也起到了吸纳流民,赈济灾民的作用。
这些被吸纳到工坊之中做工的人,可以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养活他们的家人,自然就不会再被蛊惑,跟着流民军跑去作乱了,所以别看于孝天没有把他的钱直接拿去赈济灾民方面,但是却通过投资建立工坊,还是起到了很大的赈灾的作用。
而中原以及北方之所以灾民众多,除了天灾之外,**也很重要,许多官商勾结,趁机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使得粮食的价格呈现出畸形的高价,使得普通百姓根本无力购买,最终倾家荡产失去了生存的资本,最终被逼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
但是在于孝天掌权之后,立即开始在他可以伸手控制到的地方,以极其血腥的手段,严厉打击这种官商勾结,囤货居奇哄抬粮价的行为,抄了数千家哄抬粮价、囤货居奇的奸商的家产,捕杀了一大批和奸商勾结的贪官,硬是生生把北方的粮价压低了下来。
比如在崇祯十二年初的时候,真定府一带一石小米或者麦子的价格,被粮商太高到了几乎四五两银子的价格,甚至连人不常吃的豆子,价格也被抬到了三两银子的价格,比之万历年间和天启初年的时候,粮价翻了好几倍,这样的价格,别说普通百姓买不起,就算是一些小有积蓄的人家也撑不住。
但是于孝天在掌权之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崇祯十二年十月间,就已经把真定府一带的粮价平抑到了一石麦子仅仅只售一两四钱银子,价格压低了很多,虽然比起万历年间的粮价还高出不少,但是起码回归到了正常的范畴之内。
当然于孝天也很清楚明末北方粮价之所以居高不下,除了天灾和奸商囤货居奇哄抬粮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方特别是山西的晋商之中,有那么一批铤而走险,官商勾结,把粮食大批通过张家口一带,偷运出关,高价贩售给建奴和蒙古人,赚取超额的暴利。
这些奸商无疑在大明时代,算是铁杆汉奸,他们在关内缺粮的同时,对关内的灾情视而不见,却把关内民众所急需的粮食,大批的转运出关,赚取暴利,一是大大加重了关内的缺粮情况,二是有力的支持了关外建奴的需求,使得建奴在苦寒的关外,却可以吃到粮食,不至于饿死。
关外的建奴通过不断的向关内侵袭,通过烧杀抢掠获取大量的资财,然后从这些关内奸商手中购取粮食,大大缓解了关外粮食短缺的情况,使得建奴有余力养兵养民,最终不断的扩张实力,不断的南下大掠,最终并且窃取了大明江山。
甚至于连关外的关宁军之中一些军将,也和这些奸商勾结,从中分润大笔的利润,甚至于干脆直接把大明朝廷拨发给他们的兵粮克扣下来,倒卖给建奴,来中饱私囊。
第一百零二章 铁腕治国
于孝天对此心知肚明,当他刚刚掌握大权,就立即以崇祯的名义下旨,严查关内任何人朝关外输送粮食,并且派出一个旅的精锐兵马出居庸关,直入宣大等地,卡住了所有通往关外的通道,对于过往人员车辆严查,但凡发现有人试图偷运粮食或者铁器等物出关,就以通敌之名,将其拿问。
在他掌权之后,直接以崇祯的名义下旨,派出监察御史以及一批刚刚换上了锦衣卫腰牌的于家军,直接开入山西境内,着令山西巡抚吴甡配合,对山西的晋商进行了一次清洗。
根据当地细作以及民众的检举,一共查出三十余家晋商大贾,曾经或者正在进行这样的贸易,而且其中有十几家晋商,都富得流油,堪称富可敌国,结果被于孝天下旨,将这三十余家晋商,成年人以上满门抄斩,所有家财以及土地宅院庄寨尽数抄没。
同时根据这些奸商的口供,还抓住了一些宣府、大同官府以及军方之中参与勾结奸商暗中和建奴以及蒙古人交易的官吏军将,这一次也尽数被连根拔起,将他们逮捕处斩,家财同样被抄没一空。
这一次大清洗,对于孝天来说,收获颇丰,单是查抄出来的现银就高达数百万两,加上抄没出来的房产土地,折算下来,价值又翻了一番,另外还从这些通贼巨贾家中,抄出了大量的粮食,其中有不少粮食甚至已经霉烂,总数也高达三十几万石,仅仅是这些粮食,就大大缓解了山西以及周边相当大面积地域的粮荒问题。
这些祸国殃民之辈,被逮住之后,速审速判也不拖到秋后处斩,全部都直接拖出去剁了,杀的是人头滚滚,好不大快人心,闻讯的百姓听说消息,不少人大老远赶到刑场观斩,无不拍手称快,令于孝天再一次大获人心。
虽然办这些事情的人其中许多人同样还是以前的官吏,但是换了个当家的之后,一个个一扫往日的那种拖沓之风,办事溜利,绝少有人再敢欺上瞒下。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看出了于孝天和崇祯的不同,崇祯虽然登基之后,也着实杀了不少大臣,但是他却有所顾忌,很多时候会受到大臣们劝谏的左右,并不能完全照着他的想法办事,所以别看他也杀了一些大臣,可是却并不能真正有效震慑这些官吏们。
而且官吏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官官相护,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让崇祯并不清楚,所以他们才敢说一套做一套,只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熟悉以前官场的那些套路了,做事才有恃无恐,实在是没办法了,便使拖字诀,把事情拖下去,一直拖黄拉倒,导致整个大明官场办事效率非常低。
但是于孝天入京控制了朝廷之后,当官的起初还想用老办法,能拖则拖,拖不了也要想办法来应付于孝天,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现在他们使的这一招不灵光了,因为他们发现于孝天性格和以前的皇上大相径庭。
于孝天做事从来不给任何人留面子,吩咐下来很多事情要求立即办的,就必须立即办,谁若是想要抵-制或者拖着不办的话,那么很快就会被拿下,轻则直接投入大牢,重则被立即人间蒸发,连找尸体都找不到。
要么被弄到某处工地上,皮鞭伺候着什么累干什么,什么苦吃什么,好好收拾一通之后,带回来换个地方让他们接着干,一般人被这么一通折腾下来之后,便会吃一堑长一智,办事再也不敢拖沓。
另外他们以前用的那些个欺上瞒下的做法,现在也不灵光了,他们自以为有些事情做的天衣无缝,却很快便被上面查知,于是有人这才发现,于孝天似乎有另一套监控他们的办法,他们干什么似乎都瞒不住上面的眼睛,所以便只能老老实实的办事。 ↑返回顶部↑
总之开海禁这一件事,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带动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产业,从源头到终端,吸纳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且产出了巨大的效益。
老百姓就这么容易伺候,只要找到一口饭吃不至于活活饿死,绝少有人抄刀子去玩儿命的,而工商业的突然爆发,则吸纳了大量的闲散人力,并且补贴了一些穷人的家用,虽然开海禁时间还不长,可是这方面的好处已经在各地都体验到了。
而大明许多传统手工业技术以及产品,这个时候在世界各地都是被追捧的对象,只要找对路子,投资建立工坊,差不多都能趁机赚的盆满钵满。
同样作为规则的制定者的海狼集团,在这样的开海禁的大潮之中,肯定也是受益匪浅,他们把持着几乎所有海上的商路,不管是价格还是交易方式,都要海狼集团牵头说了算,谁要是坏规矩,想要以规定的价格出货,那么对不起,这家商贾铁定马上就会被踢出局,以后就别想再在海上混了。
于孝天作为海狼集团的所有者,当然也是赚的盆满钵满,这也是他腰杆子硬气的原因,只要他愿意花钱,那么就算是户部拿不出钱,他自己也可以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单单是崇祯十二年到十三年他掌权的这一年之中,他在北方以及中原一带,投资建立各种工厂作坊,就投入了三百多万两银子。
这些银子表面上来看,并没有被拿去赈灾,但是当这些资金流入到社会之后,最终还是分散到了很多人手中,并且吸纳了大量闲散或者失地以及受灾的灾民,到各个工坊之中做工,这样同样也起到了吸纳流民,赈济灾民的作用。
这些被吸纳到工坊之中做工的人,可以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养活他们的家人,自然就不会再被蛊惑,跟着流民军跑去作乱了,所以别看于孝天没有把他的钱直接拿去赈济灾民方面,但是却通过投资建立工坊,还是起到了很大的赈灾的作用。
而中原以及北方之所以灾民众多,除了天灾之外,**也很重要,许多官商勾结,趁机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使得粮食的价格呈现出畸形的高价,使得普通百姓根本无力购买,最终倾家荡产失去了生存的资本,最终被逼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
但是在于孝天掌权之后,立即开始在他可以伸手控制到的地方,以极其血腥的手段,严厉打击这种官商勾结,囤货居奇哄抬粮价的行为,抄了数千家哄抬粮价、囤货居奇的奸商的家产,捕杀了一大批和奸商勾结的贪官,硬是生生把北方的粮价压低了下来。
比如在崇祯十二年初的时候,真定府一带一石小米或者麦子的价格,被粮商太高到了几乎四五两银子的价格,甚至连人不常吃的豆子,价格也被抬到了三两银子的价格,比之万历年间和天启初年的时候,粮价翻了好几倍,这样的价格,别说普通百姓买不起,就算是一些小有积蓄的人家也撑不住。
但是于孝天在掌权之后,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崇祯十二年十月间,就已经把真定府一带的粮价平抑到了一石麦子仅仅只售一两四钱银子,价格压低了很多,虽然比起万历年间的粮价还高出不少,但是起码回归到了正常的范畴之内。
当然于孝天也很清楚明末北方粮价之所以居高不下,除了天灾和奸商囤货居奇哄抬粮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方特别是山西的晋商之中,有那么一批铤而走险,官商勾结,把粮食大批通过张家口一带,偷运出关,高价贩售给建奴和蒙古人,赚取超额的暴利。
这些奸商无疑在大明时代,算是铁杆汉奸,他们在关内缺粮的同时,对关内的灾情视而不见,却把关内民众所急需的粮食,大批的转运出关,赚取暴利,一是大大加重了关内的缺粮情况,二是有力的支持了关外建奴的需求,使得建奴在苦寒的关外,却可以吃到粮食,不至于饿死。
关外的建奴通过不断的向关内侵袭,通过烧杀抢掠获取大量的资财,然后从这些关内奸商手中购取粮食,大大缓解了关外粮食短缺的情况,使得建奴有余力养兵养民,最终不断的扩张实力,不断的南下大掠,最终并且窃取了大明江山。
甚至于连关外的关宁军之中一些军将,也和这些奸商勾结,从中分润大笔的利润,甚至于干脆直接把大明朝廷拨发给他们的兵粮克扣下来,倒卖给建奴,来中饱私囊。
第一百零二章 铁腕治国
于孝天对此心知肚明,当他刚刚掌握大权,就立即以崇祯的名义下旨,严查关内任何人朝关外输送粮食,并且派出一个旅的精锐兵马出居庸关,直入宣大等地,卡住了所有通往关外的通道,对于过往人员车辆严查,但凡发现有人试图偷运粮食或者铁器等物出关,就以通敌之名,将其拿问。
在他掌权之后,直接以崇祯的名义下旨,派出监察御史以及一批刚刚换上了锦衣卫腰牌的于家军,直接开入山西境内,着令山西巡抚吴甡配合,对山西的晋商进行了一次清洗。
根据当地细作以及民众的检举,一共查出三十余家晋商大贾,曾经或者正在进行这样的贸易,而且其中有十几家晋商,都富得流油,堪称富可敌国,结果被于孝天下旨,将这三十余家晋商,成年人以上满门抄斩,所有家财以及土地宅院庄寨尽数抄没。
同时根据这些奸商的口供,还抓住了一些宣府、大同官府以及军方之中参与勾结奸商暗中和建奴以及蒙古人交易的官吏军将,这一次也尽数被连根拔起,将他们逮捕处斩,家财同样被抄没一空。
这一次大清洗,对于孝天来说,收获颇丰,单是查抄出来的现银就高达数百万两,加上抄没出来的房产土地,折算下来,价值又翻了一番,另外还从这些通贼巨贾家中,抄出了大量的粮食,其中有不少粮食甚至已经霉烂,总数也高达三十几万石,仅仅是这些粮食,就大大缓解了山西以及周边相当大面积地域的粮荒问题。
这些祸国殃民之辈,被逮住之后,速审速判也不拖到秋后处斩,全部都直接拖出去剁了,杀的是人头滚滚,好不大快人心,闻讯的百姓听说消息,不少人大老远赶到刑场观斩,无不拍手称快,令于孝天再一次大获人心。
虽然办这些事情的人其中许多人同样还是以前的官吏,但是换了个当家的之后,一个个一扫往日的那种拖沓之风,办事溜利,绝少有人再敢欺上瞒下。
原因很简单,他们都看出了于孝天和崇祯的不同,崇祯虽然登基之后,也着实杀了不少大臣,但是他却有所顾忌,很多时候会受到大臣们劝谏的左右,并不能完全照着他的想法办事,所以别看他也杀了一些大臣,可是却并不能真正有效震慑这些官吏们。
而且官吏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官官相护,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让崇祯并不清楚,所以他们才敢说一套做一套,只因为他们实在是太熟悉以前官场的那些套路了,做事才有恃无恐,实在是没办法了,便使拖字诀,把事情拖下去,一直拖黄拉倒,导致整个大明官场办事效率非常低。
但是于孝天入京控制了朝廷之后,当官的起初还想用老办法,能拖则拖,拖不了也要想办法来应付于孝天,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现在他们使的这一招不灵光了,因为他们发现于孝天性格和以前的皇上大相径庭。
于孝天做事从来不给任何人留面子,吩咐下来很多事情要求立即办的,就必须立即办,谁若是想要抵-制或者拖着不办的话,那么很快就会被拿下,轻则直接投入大牢,重则被立即人间蒸发,连找尸体都找不到。
要么被弄到某处工地上,皮鞭伺候着什么累干什么,什么苦吃什么,好好收拾一通之后,带回来换个地方让他们接着干,一般人被这么一通折腾下来之后,便会吃一堑长一智,办事再也不敢拖沓。
另外他们以前用的那些个欺上瞒下的做法,现在也不灵光了,他们自以为有些事情做的天衣无缝,却很快便被上面查知,于是有人这才发现,于孝天似乎有另一套监控他们的办法,他们干什么似乎都瞒不住上面的眼睛,所以便只能老老实实的办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