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3 / 4)
第292章 同姓不婚
光天化日,便是再定过亲也不好这么搂搂抱抱,周齐又不愿当众落房遗爱面子,遂求救般看向王珏。没等王珏出言,站在人群中看着俩娃得意笑着的卢氏走过来,“遗爱,你爹爹已经去面圣,还是快些让大家进宫吧。咱们先去南山,等他们办完正事再细聊。”
房遗爱本想跟着进宫呢,被卢氏拉扯着暗中拧了胳膊,到底乖乖听话眼巴巴看着一行人往皇宫方向走去。卢氏松出一口气,虽然二子最近懂事很多,但常言道君威难测,谁知道遗爱进宫会不会突然又说些奇怪的话。
知道王大郎和两位女师兄归来,见房遗爱并未跟去皇宫,程处默几个也随着卢氏先一步去南山,准备帮忙置备之后的宴席。路上遇到闻讯赶来的武家人,卢氏热情邀请着他们一同去南山。
得到王大郎归来并进城的消息,大臣们第一时间往皇宫赶,等王珏他们进宫时所有演员已经到齐。瞧着殿内众人表情都很到位,王珏感叹果真都是影帝级选手,给李世民拜礼的时候暗道一声:开机!
李世民满面欢喜,他仔细观察王熙然四人一番,感慨着说道:“你们为了大唐在倭国冒险,朕本想着要三年才能完成任务,没想到你们既提前归来又将事情办得够漂亮,不愧是我大唐的良才。”说完看向周齐和武照,“这两个小的最不容易,小小年纪离开老师和亲人,武艺高强、胆大心细,朕每每读者你们送上的奏折都振奋。就是没少吃苦,看着黑了瘦了……”
大唐百姓不愧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说着说着完全往一个路线发展。瞅着李世民像是要往家常模式发展,心里有事儿的孔颖达忍不住出言道:“圣上,他们立功归来合该准备宴席,咱们还是先说说倭国的事情?”意思等你设宴的时候再唠家常收买人心。
李世民轻咳一声,脸皮厚得完全看不到尴尬之色,“孔祭酒言之有理,你们来说说此次出使倭国的过程。”
虽然大家已经从一份份奏折中大概了解这四人在倭国做了什么,但是无论是形式还是为了后续再安排计划,最好听正主从头到尾详细讲一讲。毕竟奏折能写进去的内容有限,这种不出兵力算计它国于水深火热的事情大家都乐意听,主要很多人都参与制定计划贡献良策。
此话正中下怀,王熙然内里的芯子毕竟年过半百,他早就能做到宠辱不惊。这辈子人家就是准备赖在南山养老的,故此不需要博得什么关注,他将机会让给周齐、武照、墨久三人,让他们一起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
见王熙然一副无所谓的闲散样子,长孙无忌等还算了解他的人暗道李世□□气好。若没有王珏等外在因素影响,王熙然这种人早就跑哪个风景好的地方待着去了。明摆着,他就是那种有才名传出又屡召不起的人,自古以来这种人动不得又让人恨得牙痒痒。
王熙然上辈子也不是不争,若不然哪能连任三朝不倒。如今心理年龄在那,没想到竟被长孙无忌等人当成隐士了。就这么的,大佬们边隐晦观察王熙然,边听三个小年轻讲着倭国混乱行动。
在倭国这段时间别的没学会,由于成日关注小说家,他们都快成段子手了。待三人用李晋江讲故事的模式炫耀着说完,殿内已经有很多人忍不住击掌叫好,其中以面色涨红咧大嘴的李世民最甚。
见事情终于说完,一向淡定的孔颖达再次忍不住站出来,“圣上,之前说好教化之事可能行动了?”
李世民有些犹豫,“……这,咱们在倭国只占了三个城,会不会太早?可会让倭国人察觉出端倪?”
王熙然自信一笑,好处没拿到手的时候他也不介意表现一下,“我们在倭国的时候经常与百姓接触,察觉到倭国百姓崇拜大唐文化,我们便在闲暇的时候教他们识大唐文字。毕竟那三城百姓现今归咱们管,在倭国百姓的多番恳求下,我们临走的时候答应过回国后会尽量说服圣上准许他们学习大唐文化。”
说得容易,仿佛一切都是巧合一样。然而想想倭国正在遭遇战乱,便是暂时在唐人的地盘也必然人心惶惶,如此情况下倭国百姓怎么会想着学习。定是毫无痕迹地引导才如此,能做到让对方求咱们施行计划,哪里会引起倭国各势力的警惕。
唐人说租借土地是为经商,王熙然归来前已经顺利制定好经商章程。哪个势力都能到口岸跟唐人交易,在唐人租借的三个城池内无论多大矛盾都不可惹是生非,当然出城后是寻仇的还是打劫的我们就不管了。
想来那三城内必然有各势力的探子,关于王熙然临行前答应百姓的事情也会受到关注。没准不用他们为难,等儒家的人过去,倭国各势力都会派人过去学习呢。与历史上不同,倭国只知道大唐国力强盛,除了制造武器等格物学知识自然也会关注治国之道。
然而那些倭国来大唐的使者已经被策反,便是不策反凭借他们粗浅的了解也不够时间看出其中关键。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也只是利用儒家思想便于统治罢了,哪里真的就用儒家学说治国了。
拜于儒家的名气,那些不了解情况又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倭国首领定会主动派人去三城等着学习,没准看到李世民真的派儒生过去的时候还会似往常一般笑话唐人傻,竟将自己的强大的根本教于他人。
当然跟孔老头肯定是说派儒生过去全为民族融合,瞧瞧现在的突厥,自接连派儒生过去,虽然有些部落还是由首领说了算,但是大部分突厥人已经开始以学习唐文为荣,这就在于引导的问题。由于唐人的手工作坊工钱高,牧民们开始往小工方向发展,再几十年还有什么马背上的民族。
对于这种早就商议好的事情没有人反对,王县公已经讲过只有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长久的统治。只是有些事情还得再提醒一次,李世民如今也变成谨慎性子,“可以随时派儒生去倭国,只是还跟先前派往突厥那些人一样得先考试。”
孔颖达赶紧回答:“那是自然,若成绩不好岂不坏了名声。”老头不傻,完全知道为啥只传播儒家学说,便是知道他也不会放过这种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考试内容很广泛,包含天文地理等很多知识,并不止局限于书本。录取要求从未公布过,大家都以为是按综合成绩,其实要求既奇葩又苛刻。所选出的都是那些真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除了口头上的大道理啥也不行,如此就能避免一不小心真的将有用知识传播过去。
连批考卷的都感慨,如今大唐已经很少这种奇葩,稀有人才太珍贵。
下一步要进行的事情安排妥当,再有关于倭国的事情就要看两个恪怎么上奏折了。至于往后运作也不急于一时商讨,人家刚回来赶紧给出赏赐好让他们回去休息。
李世民装模作样感慨道:“朕初见王大郎便觉得亲切,如此有能力之人像极了我们李家儿郎。上次给王大郎封爵,如今给你加上封邑并赐李姓如何?”
大臣们闻言皆仔细端详王熙然,没从他脸上瞧出谁的影子,亲切个屁。还能干像极了你们李家儿郎,这话都让人懒得吐槽了。由于李世民话落的时候大家都瞧向王熙然,使得很多人注意到李世民说出赏赐时他那上翘的嘴角。
按理说如果不是什么奸佞,谁家好儿郎被改去姓氏估计都不大乐意,又不是像李绩当初那种情况。然而王大郎好像很开心一样,咋回事呢? ↑返回顶部↑
光天化日,便是再定过亲也不好这么搂搂抱抱,周齐又不愿当众落房遗爱面子,遂求救般看向王珏。没等王珏出言,站在人群中看着俩娃得意笑着的卢氏走过来,“遗爱,你爹爹已经去面圣,还是快些让大家进宫吧。咱们先去南山,等他们办完正事再细聊。”
房遗爱本想跟着进宫呢,被卢氏拉扯着暗中拧了胳膊,到底乖乖听话眼巴巴看着一行人往皇宫方向走去。卢氏松出一口气,虽然二子最近懂事很多,但常言道君威难测,谁知道遗爱进宫会不会突然又说些奇怪的话。
知道王大郎和两位女师兄归来,见房遗爱并未跟去皇宫,程处默几个也随着卢氏先一步去南山,准备帮忙置备之后的宴席。路上遇到闻讯赶来的武家人,卢氏热情邀请着他们一同去南山。
得到王大郎归来并进城的消息,大臣们第一时间往皇宫赶,等王珏他们进宫时所有演员已经到齐。瞧着殿内众人表情都很到位,王珏感叹果真都是影帝级选手,给李世民拜礼的时候暗道一声:开机!
李世民满面欢喜,他仔细观察王熙然四人一番,感慨着说道:“你们为了大唐在倭国冒险,朕本想着要三年才能完成任务,没想到你们既提前归来又将事情办得够漂亮,不愧是我大唐的良才。”说完看向周齐和武照,“这两个小的最不容易,小小年纪离开老师和亲人,武艺高强、胆大心细,朕每每读者你们送上的奏折都振奋。就是没少吃苦,看着黑了瘦了……”
大唐百姓不愧是李世民的铁杆粉丝,说着说着完全往一个路线发展。瞅着李世民像是要往家常模式发展,心里有事儿的孔颖达忍不住出言道:“圣上,他们立功归来合该准备宴席,咱们还是先说说倭国的事情?”意思等你设宴的时候再唠家常收买人心。
李世民轻咳一声,脸皮厚得完全看不到尴尬之色,“孔祭酒言之有理,你们来说说此次出使倭国的过程。”
虽然大家已经从一份份奏折中大概了解这四人在倭国做了什么,但是无论是形式还是为了后续再安排计划,最好听正主从头到尾详细讲一讲。毕竟奏折能写进去的内容有限,这种不出兵力算计它国于水深火热的事情大家都乐意听,主要很多人都参与制定计划贡献良策。
此话正中下怀,王熙然内里的芯子毕竟年过半百,他早就能做到宠辱不惊。这辈子人家就是准备赖在南山养老的,故此不需要博得什么关注,他将机会让给周齐、武照、墨久三人,让他们一起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
见王熙然一副无所谓的闲散样子,长孙无忌等还算了解他的人暗道李世□□气好。若没有王珏等外在因素影响,王熙然这种人早就跑哪个风景好的地方待着去了。明摆着,他就是那种有才名传出又屡召不起的人,自古以来这种人动不得又让人恨得牙痒痒。
王熙然上辈子也不是不争,若不然哪能连任三朝不倒。如今心理年龄在那,没想到竟被长孙无忌等人当成隐士了。就这么的,大佬们边隐晦观察王熙然,边听三个小年轻讲着倭国混乱行动。
在倭国这段时间别的没学会,由于成日关注小说家,他们都快成段子手了。待三人用李晋江讲故事的模式炫耀着说完,殿内已经有很多人忍不住击掌叫好,其中以面色涨红咧大嘴的李世民最甚。
见事情终于说完,一向淡定的孔颖达再次忍不住站出来,“圣上,之前说好教化之事可能行动了?”
李世民有些犹豫,“……这,咱们在倭国只占了三个城,会不会太早?可会让倭国人察觉出端倪?”
王熙然自信一笑,好处没拿到手的时候他也不介意表现一下,“我们在倭国的时候经常与百姓接触,察觉到倭国百姓崇拜大唐文化,我们便在闲暇的时候教他们识大唐文字。毕竟那三城百姓现今归咱们管,在倭国百姓的多番恳求下,我们临走的时候答应过回国后会尽量说服圣上准许他们学习大唐文化。”
说得容易,仿佛一切都是巧合一样。然而想想倭国正在遭遇战乱,便是暂时在唐人的地盘也必然人心惶惶,如此情况下倭国百姓怎么会想着学习。定是毫无痕迹地引导才如此,能做到让对方求咱们施行计划,哪里会引起倭国各势力的警惕。
唐人说租借土地是为经商,王熙然归来前已经顺利制定好经商章程。哪个势力都能到口岸跟唐人交易,在唐人租借的三个城池内无论多大矛盾都不可惹是生非,当然出城后是寻仇的还是打劫的我们就不管了。
想来那三城内必然有各势力的探子,关于王熙然临行前答应百姓的事情也会受到关注。没准不用他们为难,等儒家的人过去,倭国各势力都会派人过去学习呢。与历史上不同,倭国只知道大唐国力强盛,除了制造武器等格物学知识自然也会关注治国之道。
然而那些倭国来大唐的使者已经被策反,便是不策反凭借他们粗浅的了解也不够时间看出其中关键。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也只是利用儒家思想便于统治罢了,哪里真的就用儒家学说治国了。
拜于儒家的名气,那些不了解情况又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倭国首领定会主动派人去三城等着学习,没准看到李世民真的派儒生过去的时候还会似往常一般笑话唐人傻,竟将自己的强大的根本教于他人。
当然跟孔老头肯定是说派儒生过去全为民族融合,瞧瞧现在的突厥,自接连派儒生过去,虽然有些部落还是由首领说了算,但是大部分突厥人已经开始以学习唐文为荣,这就在于引导的问题。由于唐人的手工作坊工钱高,牧民们开始往小工方向发展,再几十年还有什么马背上的民族。
对于这种早就商议好的事情没有人反对,王县公已经讲过只有摧毁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做到长久的统治。只是有些事情还得再提醒一次,李世民如今也变成谨慎性子,“可以随时派儒生去倭国,只是还跟先前派往突厥那些人一样得先考试。”
孔颖达赶紧回答:“那是自然,若成绩不好岂不坏了名声。”老头不傻,完全知道为啥只传播儒家学说,便是知道他也不会放过这种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考试内容很广泛,包含天文地理等很多知识,并不止局限于书本。录取要求从未公布过,大家都以为是按综合成绩,其实要求既奇葩又苛刻。所选出的都是那些真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除了口头上的大道理啥也不行,如此就能避免一不小心真的将有用知识传播过去。
连批考卷的都感慨,如今大唐已经很少这种奇葩,稀有人才太珍贵。
下一步要进行的事情安排妥当,再有关于倭国的事情就要看两个恪怎么上奏折了。至于往后运作也不急于一时商讨,人家刚回来赶紧给出赏赐好让他们回去休息。
李世民装模作样感慨道:“朕初见王大郎便觉得亲切,如此有能力之人像极了我们李家儿郎。上次给王大郎封爵,如今给你加上封邑并赐李姓如何?”
大臣们闻言皆仔细端详王熙然,没从他脸上瞧出谁的影子,亲切个屁。还能干像极了你们李家儿郎,这话都让人懒得吐槽了。由于李世民话落的时候大家都瞧向王熙然,使得很多人注意到李世民说出赏赐时他那上翘的嘴角。
按理说如果不是什么奸佞,谁家好儿郎被改去姓氏估计都不大乐意,又不是像李绩当初那种情况。然而王大郎好像很开心一样,咋回事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