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1 / 4)
七月二十四,靖难军逼近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朱橞放弃抵抗,拖家带口逃往京城,却秘密修书一封给燕王:“四哥,咱们这些皇叔与其一个个死在朱允炆这个侄儿手里,不如里应外合拥护四哥登基,弟弟先去京城了,他日定打开南京城门,迎接四哥入京!”
七月二十七,道衍禅师用反间计使得松亭关守军们内讧,杀守将投降。
八月,辽王朱植从海路逃往京城,和谷王一样秘密修书给四哥朱棣,约定“他日京城相见,打开南京城门,迎四哥登基。”
同月,宁王朱权率领藩地军民,连同赫赫有名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一起加入了靖难军。
惊闻燕王的靖难军在一个月之内攻城略地,声势浩大,举国震惊,建文帝下诏书,宣布燕王谋反,要举国勤王,平定叛乱。
可是建文帝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谁当征讨军的主帅?
经过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李善长谋反案、蓝玉谋反案四大案,朝廷几乎所有在战场上幸存的武将都被卷进去了,赐死的赐死,砍头的砍头。
先帝爷朱元璋自以为除掉了权杖上所有的荆棘,将大明江山交给了藩王们守护,放心的将权杖交给了皇孙朱允炆,保证天下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毁了在皇爷爷临终前的承诺。
可是大明年轻一辈的将领,谁是骁勇善战燕王的对手?
为了保证出师大捷,朱允炆只得选择了唯一幸存、六十五岁高龄的老将耿炳文。
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征讨军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难军短兵相接。
真定之战,耿炳文败退,三十万大军居然不敌十万靖难军!满朝皆惊!
建文帝震怒,下旨夺了耿炳文的元帅之职,将其老将押回京城候审,并屯兵五十万,再次征讨燕王。
接下来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样难题:选谁当主帅?
真定之战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证明这届老将们不行——那就选择年轻一辈的将领吧!
选谁呢?
逃当京城的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纷纷进言说道:“我以前和四哥宴饮时,经常听他点评将领,说大明年轻一代的将领,他只瞧得起两个人。”
建文帝急病乱投医,忙问道:“谁?”
谷王朱橞说道:“第一个就是他的小舅子、魏国公徐辉祖。”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辉祖确实很厉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子,要避嫌的。
辽王朱植说道:“第二个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朱元璋的亲外甥孙、大明开国大将李文忠的独子。论起辈分和亲戚关系,李景隆还是建文帝的表哥。
兵部尚书齐泰连连反对:“不行!李景隆空有皮囊和李文忠相似,只会纸上谈兵,恐怕无力统帅五十万征讨军。而徐辉祖虽然有实战经验,战功卓绝,但是他毕竟是燕王的小舅子,燕王装病时,徐辉祖还上书请求放三个外甥回北平。微臣觉得徐辉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轻易重用。”
谷王和辽王的建议被驳斥,有些下不了台,他们毕竟是亲王,建文帝要叫一声皇叔的,于是冷讽道:“既然我们建议的两位大将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打人不打脸,齐泰气得跳脚,他虽然贵为兵部尚书,但他是科举的文臣出身,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从此进入朝堂当官,兵书读了很多,但若实战打仗,齐泰自己也打怵啊!
建文帝见齐泰一不能打仗,二也举荐不出更好的大将,思忖片刻,说道:“朕封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魏国公徐辉祖为副帅,一起率领五十万征讨军,北上讨伐燕王叛军!”
建文帝觉得李景隆或许能力不够,但是身经百战的徐辉祖可以在一旁出谋划策,帮衬一二。
而徐辉祖的忠心有待考验,所以必须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监视、掣肘。两位大将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短处,强强联合,真是太完美了!
誓师大会上,魏国公府的二爷徐增寿死皮赖脸跑到建文帝面前毛遂自荐,“皇上!微臣也要去!”
齐泰大声呵斥道:“你故意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妹,酿成大祸!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达的威名、还有你大哥魏国公的面子上,早就将你下大狱流放了!你还有脸要求出征?” ↑返回顶部↑
七月二十七,道衍禅师用反间计使得松亭关守军们内讧,杀守将投降。
八月,辽王朱植从海路逃往京城,和谷王一样秘密修书给四哥朱棣,约定“他日京城相见,打开南京城门,迎四哥登基。”
同月,宁王朱权率领藩地军民,连同赫赫有名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一起加入了靖难军。
惊闻燕王的靖难军在一个月之内攻城略地,声势浩大,举国震惊,建文帝下诏书,宣布燕王谋反,要举国勤王,平定叛乱。
可是建文帝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谁当征讨军的主帅?
经过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李善长谋反案、蓝玉谋反案四大案,朝廷几乎所有在战场上幸存的武将都被卷进去了,赐死的赐死,砍头的砍头。
先帝爷朱元璋自以为除掉了权杖上所有的荆棘,将大明江山交给了藩王们守护,放心的将权杖交给了皇孙朱允炆,保证天下都在朱家人手中。可是朱允炆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磨刀霍霍向皇叔,率先撕毁了在皇爷爷临终前的承诺。
可是大明年轻一辈的将领,谁是骁勇善战燕王的对手?
为了保证出师大捷,朱允炆只得选择了唯一幸存、六十五岁高龄的老将耿炳文。
耿炳文率领三十万征讨军北上,在真定和燕王朱棣的靖难军短兵相接。
真定之战,耿炳文败退,三十万大军居然不敌十万靖难军!满朝皆惊!
建文帝震怒,下旨夺了耿炳文的元帅之职,将其老将押回京城候审,并屯兵五十万,再次征讨燕王。
接下来建文帝又遇到了同样难题:选谁当主帅?
真定之战血淋淋的事实已经证明这届老将们不行——那就选择年轻一辈的将领吧!
选谁呢?
逃当京城的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纷纷进言说道:“我以前和四哥宴饮时,经常听他点评将领,说大明年轻一代的将领,他只瞧得起两个人。”
建文帝急病乱投医,忙问道:“谁?”
谷王朱橞说道:“第一个就是他的小舅子、魏国公徐辉祖。”
建文帝有些不痛快:徐辉祖确实很厉害,可是他是燕王的小舅子,要避嫌的。
辽王朱植说道:“第二个就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朱元璋的亲外甥孙、大明开国大将李文忠的独子。论起辈分和亲戚关系,李景隆还是建文帝的表哥。
兵部尚书齐泰连连反对:“不行!李景隆空有皮囊和李文忠相似,只会纸上谈兵,恐怕无力统帅五十万征讨军。而徐辉祖虽然有实战经验,战功卓绝,但是他毕竟是燕王的小舅子,燕王装病时,徐辉祖还上书请求放三个外甥回北平。微臣觉得徐辉祖的中心尚要考量一二,不可轻易重用。”
谷王和辽王的建议被驳斥,有些下不了台,他们毕竟是亲王,建文帝要叫一声皇叔的,于是冷讽道:“既然我们建议的两位大将都不行——你行你上啊!”
打人不打脸,齐泰气得跳脚,他虽然贵为兵部尚书,但他是科举的文臣出身,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从此进入朝堂当官,兵书读了很多,但若实战打仗,齐泰自己也打怵啊!
建文帝见齐泰一不能打仗,二也举荐不出更好的大将,思忖片刻,说道:“朕封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帅,魏国公徐辉祖为副帅,一起率领五十万征讨军,北上讨伐燕王叛军!”
建文帝觉得李景隆或许能力不够,但是身经百战的徐辉祖可以在一旁出谋划策,帮衬一二。
而徐辉祖的忠心有待考验,所以必须由忠心耿耿的表哥李景隆监视、掣肘。两位大将互相弥补了对方的短处,强强联合,真是太完美了!
誓师大会上,魏国公府的二爷徐增寿死皮赖脸跑到建文帝面前毛遂自荐,“皇上!微臣也要去!”
齐泰大声呵斥道:“你故意放走了朱高炽三兄妹,酿成大祸!若不是看在你爹中山王徐达的威名、还有你大哥魏国公的面子上,早就将你下大狱流放了!你还有脸要求出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