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马六甲事件(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能在登基大典上露脸,是多少艺人求之不得的事情,早在几个月之前,天南海北的都聚集过来,争相献艺。经过选拔,各省都有表演人员。
  从舞龙舞狮,到昆曲大鼓,再到喷火碎石。每一个表演队伍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出最精彩的内容,欢庆一直持续到了半夜三更,还有人不愿散去。这一场别开生面的登基仪式更是让百姓们津津乐道,经久不息。
  相对于百姓们的欢呼,张恪并不算轻松,在阅兵结束之后,张恪就将百官召集到了中极殿,召开了第一次临时御前会议。
  负责藩务的崔呈秀战战兢兢,向着张恪介绍。
  “陛下,此番大典,来的属国包括朝鲜,琉球,安南国,真腊国、显罗国、占城国、苏门答腊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泥国等十余国,加上蒙古诸部,和西南的土司,人数约在……”
  “行了!”
  张恪不耐烦地摆摆手:“我只想知道,是不是西洋诸国一个都没来?”
  “嗯。”崔呈秀苦笑着点头,“陛下,臣以为他们距离遥远。或许来不及请旨,所以……”
  “不用给自己脸上抓肉!”张恪不客气地说道:“我三年前就说过登基的事情,更何况他们在东方都设有贸易公司,连一点专断之权都没有吗?情况很明白,就是西洋人已经联起手了。他们想要和我们掰掰手腕!”
  首相王化贞脸色发苦,他虽然知道张恪说的不假,可是国家草创,实在是经不起折腾。再有他觉得西洋诸国远隔千山万水,根本无力东向,张恪纯粹是没事找事。
  “陛下。臣因为西洋诸国诚然失礼,只要派遣一二舌辩之士,带着圣旨去谴责他们也就足够了。”
  张恪没吱声,不过脸色阴沉,显然不同意。执掌枢密院的卢象升立刻站了起来。
  “首相大人。如今和明朝的时候不同,处理外务要讲究实际,西洋人会在乎几句骂吗?他们看重的是利益,要想让他们得到教训,就必须亮出拳头,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王化贞摇头道:“枢密使,老夫非是不懂,只是陛下刚刚登基。百废待兴,民众急需休养生息,如果随便开启战斗。只恐怕会伤损国力,得不偿失。”
  作为商业利益派的代表,包士卿急忙反驳道:“首相,打仗也不光是消耗,如今国内流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人多地少。急需扩张疆土。更何况西洋诸国窃据的南洋土地,本来就是天朝的势力范围。上面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华子民。以往的历朝历代都把他们视作天朝弃民,不闻不问。可是如今陛下登基。万象更新,收回这些土地是迟早的事情,与其晚些动手,让西洋人做大,不如先下手为强!”
  看着手下两派的争论,张恪心中还有些高兴,他可不想过早失去权柄。更何况朝政就像是一辆车,要有油门,也要有刹车,两派相争,皇帝居中调停,才能天下太平。
  “朕意已决,首先要加强调查,弄清楚西洋诸国的态度。再有海军方面要加大投资,多造舰船,尤其是军民两用的商船。就算不打仗,向澳洲移民,两地往来,就需要大量的船只。首相,这可不是劳民伤财,还能解决不少百姓的就业,一举两得。”
  王化贞急忙笑道:“既然陛下都这么说了,老臣一定大力支持,今年的财政编制五百万两白银,另外再发行一千万两债券,用于海军发展。”
  “好,建斗,告诉明汝新还有毛承禄他们,立刻拟一个海军发展的折子上来。”
  “明白!”
  第一场御前会议,就讨论海外问题,可见张恪对此的热衷。正如他和玉戈说的那样,打仗就要算计得失,古代中国就困在东亚的一隅,不是不想扩张,而是四周除了海洋,就是贫瘠之地,打下来就赔钱,多厚的家底儿都承受不住。
  英国能够建成日不落帝国,就是靠着敲骨吸髓的狠劲,才把米字旗弄得满世界都是。如今的中国就要学习英国,放眼世界,能抢来的一定要抢来。
  比起小小的岛国,中国的实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张恪命令下达之后,整个帝国高速运转起来,东南的船厂大肆招揽工人,船只订单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海军方面也在加快招兵的步伐。
  明汝新经过研究,将舰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山东和金州的母港作为基地,主要是经略内海,他们的目标就是海盗和日朝等国。
  真正的主力则是放在了南海,这里云集了海军的精兵强将,最大的船只,最先进的火炮都放在了这边,而且战舰数量还在快速增加之中。明汝新手上拥有的船只超过两千艘,五千吨以上风帆战舰足有二十艘之多,这也是明汝新手上最大的王牌。
  “如果再等三五年,我们的军舰数量还会增加三五倍,到那个时候,想要打赢西洋人,就更加容易了。”
  “那可不见得。”毛承禄笑道:“海战不知要数量,还要看质量,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大人当有不管何时,都要战而胜之的勇气,哪怕处在劣势也一样。”
  明汝新以手击额,笑道:“的确是我矫情了,总想着十全十美,可是世上那有十足赤金的事情。告诉弟兄们,给我好好训练,准备迎接战斗。”
  毛承禄一听,蹭地窜起,急切说道:“我这就去通知。”走到了门口,毛承禄又疑惑问道:“大人,汤若望他们虽然没有回来,说不定是遇上了风浪,不见得就一定要打仗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