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9章 提前部署(1 / 1)
对于南中的失守,姜维也并没有感到意外,唯一让他意外的是,曹亮这种战略性的安排,北东南三路伐蜀,这需要多大的魄力才能做得啊!
南中本来就不完全属于蜀国的地盘,汉人在南中控制的地方,还没有五分之一,八成以上的地盘全是属于蛮人的,蜀军所能占据的地方,也就是一些郡城和县城以及交通要道。
蛮人名义是臣服于蜀国的,但实际上他们却有着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的,蜀汉派驻南中的官员,基本上没有办法在蛮人的地盘上行使权力。
所以蜀汉朝廷对南中的控制向来是比较薄弱的,以前设立庲降都督,也只是为了协调管理汉夷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庲降都督的权力就能覆盖整个的南中地区。
如今镇守南中的建宁太守霍弋,以一郡太守之名统辖南中七郡,别说实际的,就连名义上都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其麾下撑死有就只有一万左右的兵力,想要和魏军进行对抗,难呐!
所以,当姜维听到了魏军进攻南中的消息之后,不禁是仰天长叹道:“南中失矣!”
还没有等南中失守的消息传来,姜维就开始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了,因为从南中到成都,一路之上,几乎都是蜀国的防御真空地带,从味县以北,包括越巂郡、朱提郡、健为郡、汉嘉郡、江阳郡这几个郡都没有多少兵马驻守,如果让魏军从这里进军的话,那完全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地就可以打到成都。
姜维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守剑阁守永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阻止魏军攻入到蜀中盆地么,此刻魏军绕过蜀军北线和东线的防御,直接从蜀军最为薄弱的南线下手,以一个军团八万人的兵力去攻打南中,这种大迂回的战略进攻,让没有任何富余兵力的蜀军是难以招架,防不胜防。
但兵力就算是再紧,姜维也得从牙缝之中挤出点人来,毕竟一旦让魏军打到成都的话,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可就都付之东流了。
姜维考虑再三,决定派老将廖化带兵一万前往僰道,以防范魏军拿下南中之后渡江北上。
僰道处于长江和泸水的交汇处,古人一直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发源于泯山,流经成都,然后在僰道汇合泸水之后折向东流,所以僰道属于三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其实那个时代的人认知有限,泸水也就是金沙江才是长江的干流,而岷江不过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而已,这种错误的认知一直到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的考察之后,才予以纠正过来,也得以让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大河。
姜维派廖化前往僰道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密切地监视魏军的动向,一旦发现魏军有北渡泸水或长江的计划,便要想方设法地利用天险之势,对魏军进行阻击。
当然,指望廖化的一万来人就想要挡住魏军的进攻,显然不现实的,所以姜维派廖化前往僰道,也仅仅只是一支先头部队而已,相当于姜维提前部署的一个后手,一旦南中彻底失守之后,蜀军不至于手麻脚乱,穷于应付。
如果姜维想要挡住魏军从南中北上之路,至少也需要四五万的兵力才行,毕竟从越巂郡到江阳郡,至少也有千里之长的江防,以蜀军目前兵力,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估计是相当的困难了。
从南中北上,已经不止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了,不管是魏军走越巂郡还是健为郡、江阳郡,都是可以抵达成都的,这无疑也让姜维是头痛不已,这样的路径,姜维根本就无法判断出魏军究竟会走哪一条。
如果分兵把守的话,蜀军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兵力,但如果判断失误的话,那后果无疑是极其严重的。
所以姜维派廖化前往僰道,也并非全指望廖化就能挡得住魏军,而是在这一带形成防御构架,提前地掌握南中一带魏军的动向,一旦出现紧急的情况,及时地向姜维示警,姜维必须要调派人马,对魏军进行阻击。
同时姜维告诉廖化,只能是守在长江或泸水北岸,不可轻易地过江,更不可轻易地出兵南中,以廖化一万人的兵力,就算是前往南中进行救援,那也是白给,不但南中的蜀军救不下来,反而会把自己的人马给搭进去。
这倒不是说姜维对霍弋有什么成见,霍弋长久以来,一直远镇南中,和朝中那些经常弹劾姜维的大臣并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基本上和姜维是一南一北,没有什么冲突可言。
但姜维见死不救也是无奈之举,就算他知道了南中危急,但如果姜维此时抽调出一部分的兵力远赴南中的话,那永安的防线又怎么办,姜维只能是顾此失彼。
所以派廖化率一万人马前往僰道,这已经是姜维的上限了,在这种情况,派廖化继续地南下,并没有多少的意义。
也许也有些人就会说了同,那何不给霍弋下令,让他撤离味县,将残余的人马撤往僰道?
但姜维之所以没有下令,本身永安和味县相距甚远,信息交换几次,恐怕味县都快失守了。
再说了,南中的军队自成体系,并不在姜维的隶属之下的,而是直接受命蜀国朝廷的,如果姜维想要下令,那就必须和朝廷取得联系,由朝廷那边降旨才可以办得到。
再说了,南中可不光有霍弋的军队,至少还有十万蛮军可用,如果霍弋巧为利用蛮兵的话,那南中未必就会落入到魏军的手中,所以过早地让霍弋逃离南中,也并不太现实。
不过,魏军的动作堪称是极其迅捷,还没有等到叶榆之战的结呆传到味县呢,魏军的两支骑兵已经出现在了味县的城下,这一下子就断绝了霍弋的退路。
霍弋此刻就算是有心思逃出味县,但却再没有那个机会了。 ↑返回顶部↑
南中本来就不完全属于蜀国的地盘,汉人在南中控制的地方,还没有五分之一,八成以上的地盘全是属于蛮人的,蜀军所能占据的地方,也就是一些郡城和县城以及交通要道。
蛮人名义是臣服于蜀国的,但实际上他们却有着相当大的独立自主权的,蜀汉派驻南中的官员,基本上没有办法在蛮人的地盘上行使权力。
所以蜀汉朝廷对南中的控制向来是比较薄弱的,以前设立庲降都督,也只是为了协调管理汉夷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庲降都督的权力就能覆盖整个的南中地区。
如今镇守南中的建宁太守霍弋,以一郡太守之名统辖南中七郡,别说实际的,就连名义上都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其麾下撑死有就只有一万左右的兵力,想要和魏军进行对抗,难呐!
所以,当姜维听到了魏军进攻南中的消息之后,不禁是仰天长叹道:“南中失矣!”
还没有等南中失守的消息传来,姜维就开始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了,因为从南中到成都,一路之上,几乎都是蜀国的防御真空地带,从味县以北,包括越巂郡、朱提郡、健为郡、汉嘉郡、江阳郡这几个郡都没有多少兵马驻守,如果让魏军从这里进军的话,那完全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地就可以打到成都。
姜维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守剑阁守永安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阻止魏军攻入到蜀中盆地么,此刻魏军绕过蜀军北线和东线的防御,直接从蜀军最为薄弱的南线下手,以一个军团八万人的兵力去攻打南中,这种大迂回的战略进攻,让没有任何富余兵力的蜀军是难以招架,防不胜防。
但兵力就算是再紧,姜维也得从牙缝之中挤出点人来,毕竟一旦让魏军打到成都的话,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可就都付之东流了。
姜维考虑再三,决定派老将廖化带兵一万前往僰道,以防范魏军拿下南中之后渡江北上。
僰道处于长江和泸水的交汇处,古人一直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发源于泯山,流经成都,然后在僰道汇合泸水之后折向东流,所以僰道属于三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其实那个时代的人认知有限,泸水也就是金沙江才是长江的干流,而岷江不过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而已,这种错误的认知一直到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的考察之后,才予以纠正过来,也得以让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大河。
姜维派廖化前往僰道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密切地监视魏军的动向,一旦发现魏军有北渡泸水或长江的计划,便要想方设法地利用天险之势,对魏军进行阻击。
当然,指望廖化的一万来人就想要挡住魏军的进攻,显然不现实的,所以姜维派廖化前往僰道,也仅仅只是一支先头部队而已,相当于姜维提前部署的一个后手,一旦南中彻底失守之后,蜀军不至于手麻脚乱,穷于应付。
如果姜维想要挡住魏军从南中北上之路,至少也需要四五万的兵力才行,毕竟从越巂郡到江阳郡,至少也有千里之长的江防,以蜀军目前兵力,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估计是相当的困难了。
从南中北上,已经不止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了,不管是魏军走越巂郡还是健为郡、江阳郡,都是可以抵达成都的,这无疑也让姜维是头痛不已,这样的路径,姜维根本就无法判断出魏军究竟会走哪一条。
如果分兵把守的话,蜀军又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兵力,但如果判断失误的话,那后果无疑是极其严重的。
所以姜维派廖化前往僰道,也并非全指望廖化就能挡得住魏军,而是在这一带形成防御构架,提前地掌握南中一带魏军的动向,一旦出现紧急的情况,及时地向姜维示警,姜维必须要调派人马,对魏军进行阻击。
同时姜维告诉廖化,只能是守在长江或泸水北岸,不可轻易地过江,更不可轻易地出兵南中,以廖化一万人的兵力,就算是前往南中进行救援,那也是白给,不但南中的蜀军救不下来,反而会把自己的人马给搭进去。
这倒不是说姜维对霍弋有什么成见,霍弋长久以来,一直远镇南中,和朝中那些经常弹劾姜维的大臣并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基本上和姜维是一南一北,没有什么冲突可言。
但姜维见死不救也是无奈之举,就算他知道了南中危急,但如果姜维此时抽调出一部分的兵力远赴南中的话,那永安的防线又怎么办,姜维只能是顾此失彼。
所以派廖化率一万人马前往僰道,这已经是姜维的上限了,在这种情况,派廖化继续地南下,并没有多少的意义。
也许也有些人就会说了同,那何不给霍弋下令,让他撤离味县,将残余的人马撤往僰道?
但姜维之所以没有下令,本身永安和味县相距甚远,信息交换几次,恐怕味县都快失守了。
再说了,南中的军队自成体系,并不在姜维的隶属之下的,而是直接受命蜀国朝廷的,如果姜维想要下令,那就必须和朝廷取得联系,由朝廷那边降旨才可以办得到。
再说了,南中可不光有霍弋的军队,至少还有十万蛮军可用,如果霍弋巧为利用蛮兵的话,那南中未必就会落入到魏军的手中,所以过早地让霍弋逃离南中,也并不太现实。
不过,魏军的动作堪称是极其迅捷,还没有等到叶榆之战的结呆传到味县呢,魏军的两支骑兵已经出现在了味县的城下,这一下子就断绝了霍弋的退路。
霍弋此刻就算是有心思逃出味县,但却再没有那个机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