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调动(2 / 2)
其实类似的好事不光生在吴放歌一个人身上,这次换防,干部流动较大,小前指的许司令员对调到‘好部门’的军官下了命令,每人要带走一两名临近退伍的‘吃苦’比较多的士兵,也算是一种福利,一般前沿哨所和参加过突击队,又对将来的提干、转志愿兵没兴趣的老兵容易得到这个机会,于副主任要调来医护疗养院当后勤处副主任,就趁势把这个名额给了吴放歌,上任的时候也就顺便把他的行李给带来了。
吴放歌又打听了几个老战友的情况,大家的近况都不错,只是刘干事调去一个基层部队副教导员去了,那地方比较偏僻,不算是什么好地方。
于副主任对吴放歌非常照顾,允许他自己找地方住,于是吴放歌办理了出院手续之前,就把图书阅览室的小库房整理了一下,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修理的电路电灯,又去管理处领了架子床,床头柜,书桌等物,现在有了于副处长做靠山,领东西比以前方便多了,只要签个字,什么都能到手。这么一来,吴放歌在部队第一次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心情越的愉悦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来,管理处下辖士兵的日子却越来越差。新官上任三把火,于副主任上任立威,第一件事就是狠抓作风纪律。医护疗养院的后前管理处与其他常规部队的后前管理处是不同的,因为医护疗养院本身就是一个后勤部门,所以其后勤处的权力就非常大,管辖的范围也广。而后勤部门的兵希拉也是正常的事,被于副主任这么一搞,弄的一个个叫苦不迭。
不过于副处长也不是一味的蛮搞硬干耍威风,能进这些舒适部门的,无论官兵,谁没有几层关系?所以他是颇有些手段的。比如狠抓作风纪律,他对军官就比较宽容,然后观察,看谁最弱人缘最差,然后就逮个机会往死里整,对于士兵,则完全按照部队连队的方式管理,该出操勤务的,一点也不能少,闲的时候也不能像往常一样的闲逛,而是组织政治学习,唱歌,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或者干脆就是拔河比赛,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让你有过多的个人时间。然后故意放松监管,谁要是这个时候不假外出或者搞怪的话就算落到他手里了,也是往死里整,光书面检查一天就要交四份,上午两份,下午两份,每份不得少于1ooo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后勤兵也想着法儿反击这位新来的副处长,可是于副处长还有最后的一招杀手锏——人事权。
无论是单位还是地方,只要一个人掌握了人权和财权就等于掌握了这个单位的实际权力,于副处长这两种权利都有些,并且被他挥到了极致。在那些不听话的士兵中,于副处长精心地挑出了四个人,这死个人都有共同的特点:一,他们都是二年兵,从新兵连直接分配到疗养院的,没在基层连队待过;二,他们的背景都不深,三,他们在本单位的人缘都不好;四,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因为违反纪律被于副处长抓了个现行。
一阵训斥过后,这四个倒霉兵被责令打好背包,配到边远基层连队去了,临走的时候或是怒目圆睁,或是眼泪汪汪,总之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等这几个人心不甘情不愿的上了卡车,吴放歌分析于副处长的做法,觉得这人做的很高明。这些兵虽然是二年的老兵,但是一直在疗养院工作,没基层连队的生活经验,在这个时候被丢到基层连队去,那罪受的可大。在军队里,你纪律希拉一点没关系,但是如果在‘关键时刻’拿不出来本事,就连新兵也会看不起你。这四个兵这两年过的悠悠嗒嗒,也没受过什么训练,以后在连队的日子可想而知。而且这些人一定会把自己受的罪写信让原来的战友知道,于副处长从而达到了杀鸡儆猴的目的。另外这几人背景相对不深,于副处长即使处分了他们,也不至于太得罪人,更何况这几个人都有现行抓在他手里,而且人缘也不好的他们也得不到多少同情,相反有人会因为他们的倒霉幸灾乐祸呢。
调走了四个人,自然还需要调进来几个人,于副处长大手笔,一下就调进来六个人,这六个人也有几点相同:一,都是来自基层艰苦连队;二,偏远农家子弟,木讷、老实、少语;三,看上去智商都不太高,且是一年的新兵。于副处长笑称他的选人方法是从明朝将领戚继光那里学来的。兵不用太聪明了,关键是要听话,特别是在这种后勤部门,原本纪律性就不强,再来几个聪明伶俐调皮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虽然于副处长新官上任,把纪律抓的很严,但是他也深知带兵之道是奖罚分明,只是一味的严刑峻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他在处理一批人的同时,也奖励了一批人,在挑选奖励人选上,于副处长也有一套,他奖励人不是看工作能力大小或者成绩大小,而是看‘人品’凡是老实的人,少言寡语的,看上去笨笨的得到奖励的概率就很高。对此于副处长解释说:“奖励要给那些老实的,工作不是特别突出的人,最好笨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聪明’的人向他们学习低调,如果要是反过来的话,就只能让聪明人去学溜须拍马,而踏实的笨人也会因此学的聪明,或许这样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一支队伍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知道了于副处长这些用人理论之后,吴放歌知道为什么自己开始在小前指的时候不受于副处长待见了,因为他看上去比较‘聪明’。没错,因为比较‘聪明’,于副主任这次的奖励也没他,这让几个老人家愤愤不平,用他们的话说:人家小吴来了之后帮着做了多少事情啊,奖励嘛,就要奖勤罚懒才行啊。
一则于副处长和吴放歌来自同一支部队,二则这些老人家的抱怨,使得于副处长不得不亲自找吴放歌解释:只要原因是吴放歌正式来后勤处的时间太短,又和他来自同一支部队,平时关系也不错,所以在奖励上必须避避嫌,另外小前指在解散前要给参加最后军事行动的官兵再报一次功,那可比这些小奖励要大多了呀。
吴放歌对这个解释并不在意,但是表面工作做的很好,两人谈话谈的其乐融融。其实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吴放歌对于什么功不功的已没有早先那么兴奋,相比之下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更何况自己还没有退伍,真正的人生计划还没开始实施,所以这些小奖励就更不当回事了。此事一传开,老人家又觉得这个小伙子很谦虚,好感又增加了一些。
也可能是一种补偿吧,于副处长时候拨了两个新兵给他用,让吴放歌肩头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由于有了手下,开始有老头开玩笑地叫他‘馆长’,时间一长,还有人以为他真的是馆长,也跟着叫,解释也解释不清楚,吴放歌觉得这事儿太让人尴尬,就去找于副处长说,结果于副处长居然笑着说:“这就是民主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喊你就应着吧,只是别拿这个假头衔出去行骗就行,哈哈哈哈。”
在于副处长大展拳脚,狠抓作风纪律和人事调整期间,吴放歌也完成了图书阅览室全部的工作,新的书籍目录已经编制完成,图书也重新分类编号,借阅证也整理好了。吴放歌拿着开办计划又去找于副处长,说图书馆可以正式运行了。于副处长一听挺高兴,立刻选了一个日子,搞了一个热闹但不铺张的小型仪式,有照相的,还有剪彩的,剪彩请来的院长和一个正在休养的资格最老的老革命。几天后这个消息和照片就上了军报,其中一张是于副处长亲自再帮一个老同志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吴放歌就奇怪了,不记得于副处长干过这事儿啊?看来这家伙确实很会做官,也会宣传,自己得多学着点儿,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辛勤劳动被这个家伙顺理成章地就拿过去用了。有些东西只有从于副处长这些人身上才学得到,换了刘干事和6参谋,虽然人很正直,再是他们身上那些优点只能让他们倒霉,越混越差,其他的,什么也得不到。 ↑返回顶部↑
吴放歌又打听了几个老战友的情况,大家的近况都不错,只是刘干事调去一个基层部队副教导员去了,那地方比较偏僻,不算是什么好地方。
于副主任对吴放歌非常照顾,允许他自己找地方住,于是吴放歌办理了出院手续之前,就把图书阅览室的小库房整理了一下,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修理的电路电灯,又去管理处领了架子床,床头柜,书桌等物,现在有了于副处长做靠山,领东西比以前方便多了,只要签个字,什么都能到手。这么一来,吴放歌在部队第一次有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心情越的愉悦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来,管理处下辖士兵的日子却越来越差。新官上任三把火,于副主任上任立威,第一件事就是狠抓作风纪律。医护疗养院的后前管理处与其他常规部队的后前管理处是不同的,因为医护疗养院本身就是一个后勤部门,所以其后勤处的权力就非常大,管辖的范围也广。而后勤部门的兵希拉也是正常的事,被于副主任这么一搞,弄的一个个叫苦不迭。
不过于副处长也不是一味的蛮搞硬干耍威风,能进这些舒适部门的,无论官兵,谁没有几层关系?所以他是颇有些手段的。比如狠抓作风纪律,他对军官就比较宽容,然后观察,看谁最弱人缘最差,然后就逮个机会往死里整,对于士兵,则完全按照部队连队的方式管理,该出操勤务的,一点也不能少,闲的时候也不能像往常一样的闲逛,而是组织政治学习,唱歌,搞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或者干脆就是拔河比赛,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让你有过多的个人时间。然后故意放松监管,谁要是这个时候不假外出或者搞怪的话就算落到他手里了,也是往死里整,光书面检查一天就要交四份,上午两份,下午两份,每份不得少于1ooo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些后勤兵也想着法儿反击这位新来的副处长,可是于副处长还有最后的一招杀手锏——人事权。
无论是单位还是地方,只要一个人掌握了人权和财权就等于掌握了这个单位的实际权力,于副处长这两种权利都有些,并且被他挥到了极致。在那些不听话的士兵中,于副处长精心地挑出了四个人,这死个人都有共同的特点:一,他们都是二年兵,从新兵连直接分配到疗养院的,没在基层连队待过;二,他们的背景都不深,三,他们在本单位的人缘都不好;四,他们都或多或少的因为违反纪律被于副处长抓了个现行。
一阵训斥过后,这四个倒霉兵被责令打好背包,配到边远基层连队去了,临走的时候或是怒目圆睁,或是眼泪汪汪,总之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等这几个人心不甘情不愿的上了卡车,吴放歌分析于副处长的做法,觉得这人做的很高明。这些兵虽然是二年的老兵,但是一直在疗养院工作,没基层连队的生活经验,在这个时候被丢到基层连队去,那罪受的可大。在军队里,你纪律希拉一点没关系,但是如果在‘关键时刻’拿不出来本事,就连新兵也会看不起你。这四个兵这两年过的悠悠嗒嗒,也没受过什么训练,以后在连队的日子可想而知。而且这些人一定会把自己受的罪写信让原来的战友知道,于副处长从而达到了杀鸡儆猴的目的。另外这几人背景相对不深,于副处长即使处分了他们,也不至于太得罪人,更何况这几个人都有现行抓在他手里,而且人缘也不好的他们也得不到多少同情,相反有人会因为他们的倒霉幸灾乐祸呢。
调走了四个人,自然还需要调进来几个人,于副处长大手笔,一下就调进来六个人,这六个人也有几点相同:一,都是来自基层艰苦连队;二,偏远农家子弟,木讷、老实、少语;三,看上去智商都不太高,且是一年的新兵。于副处长笑称他的选人方法是从明朝将领戚继光那里学来的。兵不用太聪明了,关键是要听话,特别是在这种后勤部门,原本纪律性就不强,再来几个聪明伶俐调皮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
虽然于副处长新官上任,把纪律抓的很严,但是他也深知带兵之道是奖罚分明,只是一味的严刑峻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他在处理一批人的同时,也奖励了一批人,在挑选奖励人选上,于副处长也有一套,他奖励人不是看工作能力大小或者成绩大小,而是看‘人品’凡是老实的人,少言寡语的,看上去笨笨的得到奖励的概率就很高。对此于副处长解释说:“奖励要给那些老实的,工作不是特别突出的人,最好笨一点,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聪明’的人向他们学习低调,如果要是反过来的话,就只能让聪明人去学溜须拍马,而踏实的笨人也会因此学的聪明,或许这样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件好事,但对于一支队伍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知道了于副处长这些用人理论之后,吴放歌知道为什么自己开始在小前指的时候不受于副处长待见了,因为他看上去比较‘聪明’。没错,因为比较‘聪明’,于副主任这次的奖励也没他,这让几个老人家愤愤不平,用他们的话说:人家小吴来了之后帮着做了多少事情啊,奖励嘛,就要奖勤罚懒才行啊。
一则于副处长和吴放歌来自同一支部队,二则这些老人家的抱怨,使得于副处长不得不亲自找吴放歌解释:只要原因是吴放歌正式来后勤处的时间太短,又和他来自同一支部队,平时关系也不错,所以在奖励上必须避避嫌,另外小前指在解散前要给参加最后军事行动的官兵再报一次功,那可比这些小奖励要大多了呀。
吴放歌对这个解释并不在意,但是表面工作做的很好,两人谈话谈的其乐融融。其实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吴放歌对于什么功不功的已没有早先那么兴奋,相比之下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更何况自己还没有退伍,真正的人生计划还没开始实施,所以这些小奖励就更不当回事了。此事一传开,老人家又觉得这个小伙子很谦虚,好感又增加了一些。
也可能是一种补偿吧,于副处长时候拨了两个新兵给他用,让吴放歌肩头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由于有了手下,开始有老头开玩笑地叫他‘馆长’,时间一长,还有人以为他真的是馆长,也跟着叫,解释也解释不清楚,吴放歌觉得这事儿太让人尴尬,就去找于副处长说,结果于副处长居然笑着说:“这就是民主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喊你就应着吧,只是别拿这个假头衔出去行骗就行,哈哈哈哈。”
在于副处长大展拳脚,狠抓作风纪律和人事调整期间,吴放歌也完成了图书阅览室全部的工作,新的书籍目录已经编制完成,图书也重新分类编号,借阅证也整理好了。吴放歌拿着开办计划又去找于副处长,说图书馆可以正式运行了。于副处长一听挺高兴,立刻选了一个日子,搞了一个热闹但不铺张的小型仪式,有照相的,还有剪彩的,剪彩请来的院长和一个正在休养的资格最老的老革命。几天后这个消息和照片就上了军报,其中一张是于副处长亲自再帮一个老同志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吴放歌就奇怪了,不记得于副处长干过这事儿啊?看来这家伙确实很会做官,也会宣传,自己得多学着点儿,同时也知道自己的辛勤劳动被这个家伙顺理成章地就拿过去用了。有些东西只有从于副处长这些人身上才学得到,换了刘干事和6参谋,虽然人很正直,再是他们身上那些优点只能让他们倒霉,越混越差,其他的,什么也得不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