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1 / 4)
第122章 临危受命
时隔多日,楚锦瑶终于回到慈庆宫,畅和园里的宫人已经先一步被送了回来,她们听到外面的动静,连忙都迎出来:“太子妃!”
楚锦瑶身上还是原来那身衣服,这种灰扑扑的布衣和宫廷格格不入,几乎可以说是失礼,但是慈庆宫上下宫人都不敢露出丝毫异样。
这种关头若是再敢惹太子妃,那不是瞎便是蠢,自己不想活了。
桔梗看着楚锦瑶簌簌流泪:“太子妃,您没事就好。”
昨天情况危急,楚锦瑶带走的人越少越好,所以除了丁香和玲珑,其他人都被留下。不过这种时候被留下反而安全,畅和园这么大,哪里不能藏个人。
楚锦瑶当时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没想到还真被她猜中了,扈将军是借着保护之名行挟持之实,当时他得知太子妃不在,立刻下令去外面追,哪有时间折腾这几个宫人。如今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楚锦瑶有惊无险,这几个丫鬟除了受了些惊吓,也没有出事。
无人受伤便是最大的好消息,玲珑见楚锦瑶神色疲倦,立刻说:“有什么话先缓缓,太子妃一夜颠簸,先让太子妃休息为上。”
楚锦瑶的精神确实不好,她一夜未睡,又经历了那么多变故惊吓,在外面是因为担心秦沂而勉力趁着,如今一回到熟悉的环境,她立刻有些撑不住了。几个宫女一见马上闭住嘴,小心服侍着楚锦瑶上床休息。楚锦瑶脱下毛糙的衣服后,连洗漱都顾不得,便陷在枕上沉沉睡去。
她这一睡直睡到下午,睁眼时看到金色的霞光照在床柩,温暖又安宁,仿佛什么都没改变。楚锦瑶稍微动了动,外面守着的丫鬟听到声音,连忙挑开帘子进来:“太子妃,您醒了?”
“什么时候了?”
“酉时了。”
“我竟然睡了怎么久,殿下呢?”
“太子殿下午时回来过,见太子妃还在睡觉,便嘱咐奴婢不许打搅太子妃休息,之后没过多久,就又被公公叫走了。”
楚锦瑶点点头,如今整个朝廷濒临崩溃,需要秦沂出面的地方自然多之又多,楚锦瑶由宫女扶着起身,玲珑换了身衣服,站在床格子外问:“太子妃,饭菜一直让小厨房温着,您要先用饭吗?”
楚锦瑶本来想去沐浴,但是她想到自己一整天没有吃东西,这时候去沐浴对身体对孩子都不好。楚锦瑶这样想着,便打消了原来的念头,点头道:“好,摆饭吧。”
趁着宫人在外面摆饭,楚锦瑶问起其他事情:“姐姐和路哥儿怎么样了?”
“大姑奶奶方才托人送信过来,说他们一切都好,让太子妃安心养胎。赵家还给太子妃送来了温补之物。”
秦沂带着楚锦瑶回京时,便另外派了一队人送楚锦娴回赵家,如今楚锦瑶得知楚锦娴母子二人也缓过气,并无大碍,放心地点了点头。
说来也奇怪,楚锦瑶出宫一个多月,再回来时没有丝毫不习惯,仿佛生活就该如此。明明刚成亲那会,她还觉得这个地方压抑,紫禁城的红墙绿瓦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原来不知不觉间,楚锦瑶的生活早已融入这片恢弘的宫宇,呼吸与共,密不可分。
楚锦瑶现在还不知道,在她睡觉这段时间,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朝政之事暂且不说,楚锦瑶和楚锦娴姐妹二人,这下算是彻底在京城里出名了。
其实太子刚带着太子妃回宫时,因为太子妃身上衣服不对,宫里许多人还暗地里说道过。后来昨夜的事情传开,宫廷内外都知道赵家大奶奶冒险引开追兵,太子妃更是险些以死殉国,那些碎嘴的人都讪讪闭了嘴,再不敢说什么。
这样刚烈忠贞的行为,便是最以德行标榜门第的人家都不敢说道什么。太子妃和其姐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京城官宦人家,从清贵的翰林世家到煊赫的武将家族,人人都称道这对姐妹的高义,在楚锦瑶睡觉这段时间,她们姐妹二人的事迹早已一传十十传百,都快编成新的贤妇烈女传奇了。
因为楚锦娴昨日给楚锦瑶引开追兵的事,秦沂对楚锦娴十分礼遇,今日特意下令给赵家送过去不少赏赐不说,甚至还亲自给楚锦娴的儿子路哥儿起了字。冲着危难时楚锦娴对楚锦瑶的照顾,多少赏赐秦沂也觉得他们当得。
但是现在这个时候,楚锦瑶还一无所知地搅动着手里的清汤。这些是御膳房特意准备的,楚锦瑶刚刚醒来,不宜吃太油腻的东西。楚锦瑶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便问:“殿下在哪里用膳?他中午用过些什么?”
宫人面露为难:“太子殿下中午没来及用饭便被公公叫走了。”
“这怎么能行。”楚锦瑶顿时来火,“我不在这些日子,你们就这样当差的?竟然任由他疏忽饮食。他昨天在寒风里吹了一夜,现在还要和诸位阁老商议朝政,不吃东西怎么撑得住。快吩咐小厨房准备暖身易克化的东西,一起包起来送到文华殿,多准备些,恐怕阁老们也没用膳呢。”
送茶点的太监小心翼翼走到文华殿,还没进殿就听到里面的争执声,太监们愈发警神,走路几乎连声都没了。随着他们慢慢走近,里面的争吵声也明显起来:“……当日老臣便全力阻止陛下亲征,若不是刘公公那个奸贼在陛下身边进谗言,陛下何至于受此等大辱!”
这已经不是受辱的问题了,皇帝信心满满带着三十万大军亲征,京中不少能臣干将、出息子弟跟着出去,甚至朝廷文官都跟着走了一半,然而最后却落了这么个结果。皇帝被瓦剌生擒,英国公、辅国公战死,汝宁公主驸马柴小将军力战而亡,两位侯爷、五位伯爵、户兵吏三部尚书、刑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还有翰林、太常寺、督察院及下面二十多位文官,不知数的勋贵子弟,全部死在混战中。 ↑返回顶部↑
时隔多日,楚锦瑶终于回到慈庆宫,畅和园里的宫人已经先一步被送了回来,她们听到外面的动静,连忙都迎出来:“太子妃!”
楚锦瑶身上还是原来那身衣服,这种灰扑扑的布衣和宫廷格格不入,几乎可以说是失礼,但是慈庆宫上下宫人都不敢露出丝毫异样。
这种关头若是再敢惹太子妃,那不是瞎便是蠢,自己不想活了。
桔梗看着楚锦瑶簌簌流泪:“太子妃,您没事就好。”
昨天情况危急,楚锦瑶带走的人越少越好,所以除了丁香和玲珑,其他人都被留下。不过这种时候被留下反而安全,畅和园这么大,哪里不能藏个人。
楚锦瑶当时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没想到还真被她猜中了,扈将军是借着保护之名行挟持之实,当时他得知太子妃不在,立刻下令去外面追,哪有时间折腾这几个宫人。如今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楚锦瑶有惊无险,这几个丫鬟除了受了些惊吓,也没有出事。
无人受伤便是最大的好消息,玲珑见楚锦瑶神色疲倦,立刻说:“有什么话先缓缓,太子妃一夜颠簸,先让太子妃休息为上。”
楚锦瑶的精神确实不好,她一夜未睡,又经历了那么多变故惊吓,在外面是因为担心秦沂而勉力趁着,如今一回到熟悉的环境,她立刻有些撑不住了。几个宫女一见马上闭住嘴,小心服侍着楚锦瑶上床休息。楚锦瑶脱下毛糙的衣服后,连洗漱都顾不得,便陷在枕上沉沉睡去。
她这一睡直睡到下午,睁眼时看到金色的霞光照在床柩,温暖又安宁,仿佛什么都没改变。楚锦瑶稍微动了动,外面守着的丫鬟听到声音,连忙挑开帘子进来:“太子妃,您醒了?”
“什么时候了?”
“酉时了。”
“我竟然睡了怎么久,殿下呢?”
“太子殿下午时回来过,见太子妃还在睡觉,便嘱咐奴婢不许打搅太子妃休息,之后没过多久,就又被公公叫走了。”
楚锦瑶点点头,如今整个朝廷濒临崩溃,需要秦沂出面的地方自然多之又多,楚锦瑶由宫女扶着起身,玲珑换了身衣服,站在床格子外问:“太子妃,饭菜一直让小厨房温着,您要先用饭吗?”
楚锦瑶本来想去沐浴,但是她想到自己一整天没有吃东西,这时候去沐浴对身体对孩子都不好。楚锦瑶这样想着,便打消了原来的念头,点头道:“好,摆饭吧。”
趁着宫人在外面摆饭,楚锦瑶问起其他事情:“姐姐和路哥儿怎么样了?”
“大姑奶奶方才托人送信过来,说他们一切都好,让太子妃安心养胎。赵家还给太子妃送来了温补之物。”
秦沂带着楚锦瑶回京时,便另外派了一队人送楚锦娴回赵家,如今楚锦瑶得知楚锦娴母子二人也缓过气,并无大碍,放心地点了点头。
说来也奇怪,楚锦瑶出宫一个多月,再回来时没有丝毫不习惯,仿佛生活就该如此。明明刚成亲那会,她还觉得这个地方压抑,紫禁城的红墙绿瓦几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原来不知不觉间,楚锦瑶的生活早已融入这片恢弘的宫宇,呼吸与共,密不可分。
楚锦瑶现在还不知道,在她睡觉这段时间,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朝政之事暂且不说,楚锦瑶和楚锦娴姐妹二人,这下算是彻底在京城里出名了。
其实太子刚带着太子妃回宫时,因为太子妃身上衣服不对,宫里许多人还暗地里说道过。后来昨夜的事情传开,宫廷内外都知道赵家大奶奶冒险引开追兵,太子妃更是险些以死殉国,那些碎嘴的人都讪讪闭了嘴,再不敢说什么。
这样刚烈忠贞的行为,便是最以德行标榜门第的人家都不敢说道什么。太子妃和其姐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京城官宦人家,从清贵的翰林世家到煊赫的武将家族,人人都称道这对姐妹的高义,在楚锦瑶睡觉这段时间,她们姐妹二人的事迹早已一传十十传百,都快编成新的贤妇烈女传奇了。
因为楚锦娴昨日给楚锦瑶引开追兵的事,秦沂对楚锦娴十分礼遇,今日特意下令给赵家送过去不少赏赐不说,甚至还亲自给楚锦娴的儿子路哥儿起了字。冲着危难时楚锦娴对楚锦瑶的照顾,多少赏赐秦沂也觉得他们当得。
但是现在这个时候,楚锦瑶还一无所知地搅动着手里的清汤。这些是御膳房特意准备的,楚锦瑶刚刚醒来,不宜吃太油腻的东西。楚锦瑶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便问:“殿下在哪里用膳?他中午用过些什么?”
宫人面露为难:“太子殿下中午没来及用饭便被公公叫走了。”
“这怎么能行。”楚锦瑶顿时来火,“我不在这些日子,你们就这样当差的?竟然任由他疏忽饮食。他昨天在寒风里吹了一夜,现在还要和诸位阁老商议朝政,不吃东西怎么撑得住。快吩咐小厨房准备暖身易克化的东西,一起包起来送到文华殿,多准备些,恐怕阁老们也没用膳呢。”
送茶点的太监小心翼翼走到文华殿,还没进殿就听到里面的争执声,太监们愈发警神,走路几乎连声都没了。随着他们慢慢走近,里面的争吵声也明显起来:“……当日老臣便全力阻止陛下亲征,若不是刘公公那个奸贼在陛下身边进谗言,陛下何至于受此等大辱!”
这已经不是受辱的问题了,皇帝信心满满带着三十万大军亲征,京中不少能臣干将、出息子弟跟着出去,甚至朝廷文官都跟着走了一半,然而最后却落了这么个结果。皇帝被瓦剌生擒,英国公、辅国公战死,汝宁公主驸马柴小将军力战而亡,两位侯爷、五位伯爵、户兵吏三部尚书、刑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还有翰林、太常寺、督察院及下面二十多位文官,不知数的勋贵子弟,全部死在混战中。 ↑返回顶部↑